
日本元和四年(一六一八),一個叫池田好運的長崎人,寫了薄薄一冊《元和航海記》。據說,他曾跟隨來長崎的葡萄牙商人Manuel Gonsalvez學習過航海,又學習了當時葡萄牙人Manuel de Figueiredo出版的《按針問答》(Exame de pilote),所以,對海上航路、往來商品和環東海南海各處情況都有了解。在這冊書裏,他記錄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長崎到天川」、「長崎至安南」、「天川至日本」、「暹羅至南澳島」等若干航線,那時候,很多東洋的和西洋的商船,都在今天叫做「東海」和「南海」的航線上,來來往往。不過,乍讀此書,究竟哪裏是「天川」?還一時不明白,說來我真孤陋寡聞,直到稍後,看了日本學者的研究論著才知道,那個時候日本人把「澳門港」Macau叫做「阿媽港(日語あまこう,amako)」,再轉一層就把「澳門」叫了「天川(日語あまかわ,amakawa)」。
《元和航海記》裏提到「天川」,大概因為作為商埠,十六十七世紀之間,澳門對日本海外往來很重要,當時日本在安南、暹羅都有商人有僑民,澳門或許正好是一個中轉站。不過現在想來,那時候澳門很重要,並不僅是因為它與日本有商貿往來,而且因為它的位置,恰好在連接東北亞的東海和連接東南亞的南海之間,所以,和歐洲的里斯本,北美的墨西哥城,印度的果阿,扼守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馬六甲,面向亞洲大陸,又隔了太平洋背靠美洲的馬尼拉一道,像廣州一樣,成了連接世界,促成早期伊比利亞全球化的樞軸。正如曾德昭《大中國志》記載的,從廣州和澳門向日本、菲律賓、印度,再經由馬尼拉向美洲,經由果阿向歐洲,各國各種商船,裝載着絲綢、瓷器、麝香、珍珠、大黃和糖,在海上穿梭往來,與明朝政府准許的諸國勘合船、中國東南的商船(即日本所謂「唐船」),以及得到日本政府許可的朱印船,不僅互相追逐利益,同時也傳播着彼此的文化。如果你看法國學者格魯金斯基討論早期全球化的那部《世界的四個部分》,你就常常會看到「澳門」,比如,他反覆引用巴爾布埃納的詩歌《偉大的墨西哥》,詩裏就有「來自菲律賓、澳門和兩個爪哇的天下無雙的財富」。而這些財富裏,那些繡上金龍的絲織品,就是從澳門運到歐洲,用於裝飾葡萄牙的教堂的;而那時馬尼拉的西班牙總督為了與中國官方溝通,也派了兩名使節到澳門,以便通過澳門,了解到明朝政府對馬尼拉騷亂的態度;格魯金斯基還提到,一五八八年澳門第一次使用歐洲活字印刷術,出版了玻尼法爵神父的《公教兒童教育》;而葡萄牙人和馬來人的混血兒埃雷迪亞(一五六三至一六二二),隨後又繪製了最早的澳門地圖。澳門帶給中國的,不只是世界的商品,也有世界的知識。
正是在十六十七世紀,在無遠弗屆的全球往來中,澳門顯示出了它作為「樞紐」的意義。吳志良博士出版的這本《何以澳門》,讓我這種外行讀來很長知識。可如果你要是問我,歷史上「何以澳門」?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些十六、十七世紀也就是早期全球化時代的澳門事情。因為那個時候,澳門和里斯本、墨西哥、果阿、馬尼拉、馬六甲一樣,是通過海洋鏈接全球網絡的「節點」。不過,當我注意到吳志良《何以澳門》一書,實際上更是在追問現在「何以澳門」的時候,又不由自主地想到,越過四五百年,在如今這個還需要全球化時代,澳門憑什麼仍然重要?吳志良的書中說到了文化、文學、文獻、制度以及家國,不過,我更想說的,還是作為區域研究領域中,澳門的特殊位置,這也是他這部書的第七部分討論「澳門學」的內容,而這個作為全書最後壓軸的部分,小標題正好用的是全書的書名「何以澳門」,可見這一方面的問題之重要。
何以澳門?我一直提醒學界朋友,在過去的歷史研究中,往往習慣性地把「東海」和「南海」分開,講東海的總是關注東北亞,而講南海的就只是關注東南亞,其實,大海相連,季風吹拂,船隻往來,東海和南海之間並沒有區隔,你看張燮的著作《東西洋考》,你看琉球的檔案《歷代寶案》,你看藏在英國牛津的《塞爾登中國地圖》,你就知道東海南海原本就是連在一起的,那麼,當你把東海南海放在一起,觀看澳門的位置,你就會意識到澳門的重要,因為它恰好在東海南海之間,這就是我為什麼把它叫做「節點」的原因。
自從一九九三年認識吳志良博士,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我知道,他始終關注澳門學的研究,也有能力推動澳門學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他身在澳門擔任要職,還因為他是語言學和歷史學出身,而這種知識背景,恰好是超越國境的區域史和交流史所需要的。過去,這種超越國境的區域史或交流史研究,往往是西洋或東洋學者之所長,當年傅斯年在《史語所工作旨趣》中曾嘆息,「我們中國人多是不會解決史籍上的四裔問題的……凡中國人所忽略,如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問題,在歐洲人卻施格外的注意」。其實,如今中國學者也關注到了這個領域,那麼,不妨就把「澳門學」作為中國和世界相連接的學問,在這方面下一點功夫。
這就是我讀《何以澳門》的一點感想。
作者簡介:葛兆光,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資深教授。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禪思想史》、《宅茲中國》、《歷史中國的內與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