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參訪,推動兩地教育與文化交流,學習當地非遺,看油紙傘,品嘗白糕。交流不忘飲食,晚上到「美食文旅街」,實際是臨海的飲食區域,聚集多樣食肆。進餐廳,點菜式,串燒不缺,白酒再來。豆腐腦煮魚片,椒麻不辣,鮮鮮相配。另見鮮椒魚蛋,「魚蛋」所指「魚卵」,用酸菜、辣椒、花椒伴煮,味鮮不腥,全靠食材。
桌上熱爐,溫煮紅油鮮豆腐,鋪滿香葱、大蒜、花生碎,入口清新不膩,豆腐濃滑。豆腐配葱,菜式常有,見南宋《事林廣記》「𤓎豆腐」一條,煮法詳言:「每豆腐一片,切作塊,用醇酒半升,加鹽漬兩三時。於鐺內起葱、油,漉豆腐入油內,爁令黃色。次取甜醬、椒、薑研細,和元浸汁,並以熟菜同煮數沸食。」「𤓎」即是將煮熟的食材再用汁煮。豆腐切塊,酒加鹽漬。煎鍋用油、葱起鍋,「漉」的意思是「乾涸」,「爁」指「煎煮」。豆腐漬好,去水入油,煎至金黃。再加調料入醃漬原汁,與豆腐再煮,有點像現代的汁燴豆腐。
清代《清稗類鈔》的「煮野鴨」,同樣有葱加豆腐的煮法,做法如下:「以囫圇野鴨破腹,塞葱二十條,酒、醬油、茴香和之,外加水、醬油煮之,起鍋。若出葱,復以之煮豆腐,味絕佳。鴨則切塊供膳,香美適口。」「囫圇」這處解作「完整」,整隻野鴨塞葱,調料加水和醬油煮鴨。葱吸滿鴨與調料的味道,如葱先去,可用來煮豆腐,成鴨汁豆腐。鴨肉切塊食用,如葱不煮,可配鴨肉,味道不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