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國界記者組織日前公布胡編亂造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將香港列入所謂「情況惡劣」紅色區域,妄稱特區政府「打壓新聞自由」,導致媒體倒閉云云。這類陳詞濫調,恰恰暴露其一貫的虛偽。
回想2020年,台灣中天新聞因未獲續牌而被迫關門,無國界記者不僅沒有捍衛其掛在嘴邊的「人人都有表達的權利」,更沒有譴責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打壓異己,反而振振有詞稱「新聞自由並非無界限」,赤裸裸地為民進黨當局辯護。然而,2021年香港《蘋果日報》自行執笠,無國界記者立即作痛心疾首狀,譴責「這是對新聞自由的致命打擊」。
同樣是媒體關門,一個是「自由有界」,一個是「自由被壓」,無國界記者變臉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這種自相矛盾的邏輯,其實暴露了無國界記者的真面目。它絕不是新聞自由的捍衛者,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打手。其判斷標準並非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取決於意識形態,更準確地說,取決於幕後金主的好惡。根據公開資料,該組織的預算中,超過五成來自西方政府部門,超過兩成來自基金會,其中包括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開發署以及索羅斯基金會等,可見其所謂的「新聞自由」不過是西方政治工具的包裝。
由此不難理解,中天新聞被指「親中」,成為其「原罪」;反觀《蘋果日報》的反中亂港立場獲得西方反華勢力喝彩,其倒閉正好契合香港「新聞自由陷落」的敘事,這就是無國界記者不斷「搬龍門」的原因。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為節省開支而大力削減對非政府組織的資助,被「斷糧」的無國界記者反應強烈,批評此舉將非政府組織、媒體和記者推入「混亂的不確定性」。可見墜入「情況惡劣」紅色狀態的不是別人,而是失去利用價值、被「用完即棄」的無國界記者,今次發表報告對香港「狂吠」表忠心,也未必能重新博得金主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