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廣東篇)/「國潮」的背後:中華民族文藝復興大步前行\蔣述卓

  圖:漢服愛好者在成都市雙流區「瞿上田園」景區遊玩。\新華社

在全球化浪潮中,一股源自中國的文化力量正在悄然崛起,這就是「國潮」現象。「國潮」不僅是一種時尚潮流,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覺醒的重要標誌。這一現象背後,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和肯定,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信號。

「國潮」的「國」代表中國、傳統,而「潮」則代表潮流、時尚、現代。簡言之,「國潮」是指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創新表現形式。它既不是對傳統的簡單複製,也不是對西方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基礎上,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珍視並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潮」的興起並非偶然。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曾一度出現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本國文化相對邊緣化。而文學中的「尋根」熱掀起了向傳統的挖掘,開啟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國學」熱,也預示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年輕一代開始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二○○八年北京奧運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張藝謀的北京八分鐘以及奧運開幕式的大型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魅力。此後,「國潮」逐漸從零星現象發展為普遍潮流,特別是在二○一○年後隨着社交媒體的普及而加速傳播。二○二二年的冬季奧運會更是將傳統文化的轉化表現得十分出色,是又一個「國潮」里程碑式的體現。比如傳播奧運會火種的火種燈就是從漢代長信宮宮燈的造型轉化過來,加上現代的設計理念而形成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造型就根據中國古代的玉器「如意」造型轉化而來,連「冰墩墩」的設計也包含着傳統文化的喜慶和吉祥的因素。

在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大唐詩人傳》《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等節目,在大眾中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在時尚服飾領域,漢服復興運動是最典型的代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着改良漢服走上街頭或參加各種節慶活動,各大品牌也紛紛推出融合傳統紋樣和現代剪裁的「新中式」服裝。李寧、太平鳥等國產運動品牌成功將中國元素融入設計,在國內外市場獲得認可。在美妝領域,故宮文創推出的彩妝系列、百雀羚等國貨品牌的復興,都體現了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這些產品不僅在設計上運用了中國傳統色彩和圖案,在成分上也常採用中草藥等傳統元素。故宮博物院開發的各類文創產品,如「朕知道了」膠帶、「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具,既保留了文物精髓,又賦予了現代實用功能。各地博物館也紛紛效仿,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鄭州歌舞劇院的《唐宮夜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只此青綠》,深圳歌劇舞劇院的《詠春》,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等等,都是「國潮」的創新實踐。

「國潮」體現了文化自信的覺醒和青年人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國潮」既包含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活態傳承」。「國潮」的興起與流行,不是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通過現代視角重新解讀傳統,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國潮」的背後,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向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步前行。「國潮」極大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如李子柒的中國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科幻作品與影視作品《三體》《流浪地球》等在國內外獲得空前成功,等等;它促進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據相關統計,故宮文創年收入已超過十五億元,帶動了整個文創產業的發展。動漫《哪吒之魔童鬧海》可以一次性突破一百五十多億的票房價值。這種「文化+產業」的模式,正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路徑。「國潮」還激發了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活力。隨着「國潮」產品出口和跨境電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消費者接觸到中國文化。漢服、茶道、書法等通過「國潮」形式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載體。在「國潮」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傳統文化創新事業,形成了良性循環。各類設計大賽、創業支持政策也為「國潮」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為文藝復興的重要載體,「國潮」將大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新動能。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二○二五年第八期上發表了《加快建設文化強國》的文章,指出「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未來的「國潮」將呈現更加美好的發展趨勢,會從表層符號運用向深層文化內涵挖掘轉變,從單一產品創新向生態系統構建拓展,從國內市場為主向國際影響力提升邁進。要實現「國潮」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和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應注重文化內涵挖掘和設計創新;教育機構應加強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跨界人才培養;消費者則應提高文化鑒別力,支持真正有創意的「國潮」產品。只有形成全社會合力,「國潮」才能從一時潮流發展為持久的文化復興運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文化支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