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生在線/悲喜自渡\張介嶺

晚上路過北京西四地鐵站自然資源部邊上的地質科普廣場,只要不颳風下雨,總能看到一群人載歌載舞,對着熒幕唱卡拉OK。遠遠望去,心裏直犯嘀咕,這些人真有興致,把家裏的大彩電都搬過來了。

我五音不全,對唱唱跳跳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前兩天再次路過時,不知怎麼,還是忍不住好奇,特意穿過馬路折進廣場軋鬧猛。走進一看才發現,哪有什麼電視機,只是搭了塊布幕而已。投影儀播放着經典老歌,舞步伴着歌聲,輕暢歡快。

看他們的臉,多少都有歲月留下的痕跡,想必大半是退休老人。

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有所養」日益受到社會關注。這個「養」字,不僅指的是物質保障,還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老有所樂,晚年生活才可能過得有滋有味。這固然離不開社會和子女的關愛,但自身的努力同樣重要。

我們或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退休沒幾年,一下子就蒼老了許多,像變了個人似的。我一度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自己退休後才明白,有些人之所以退休前後判若兩人,除衰老因素外,退休本身也是人生的一道坎兒。

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由忙到閒,一下子無所事事,很多人會莫名失落,無所適從。加之,隨着生活軌跡的變化,那些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同事,走着走着就散了,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些曾經的噓寒問暖,突然變成了敷衍輕慢。

於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開始抱怨世態炎涼,甚至受消極情緒影響,慢慢變得萎靡不振,不能以平常心看無常事。顯而易見,很多時候,催人老的不僅是歲月,還有繁華褪盡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寂寞。

人類的孤獨也許是與生俱來的。天文學家推算,在可觀測宇宙內至少有二萬億個星系,恆星和行星數量龐大到難以想像,按理不可能只有人類文明。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人類搜尋外星文明迄今無果。

從目前的認知看,地球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生活在這個孤獨星球上的人類,恰如地球在宇宙中的孤獨,縱使你權傾天下、富可敵國、才高八斗,也難免會染上孤獨症,尤其在被邊緣化的垂暮之年。  

這或是人類的宿命。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一書中警告,「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而「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怎麼辦?馬爾克斯說,「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約定。」承認也好,否認也罷,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過了繁花似錦的年紀,如何與自己和解,找到一個能夠安放靈魂的地方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至於何謂「體面」,並無標準答案,悲喜自渡,適意悅心就好。事實上,無論是琴棋書畫、吟詩作賦、養花弄草、漁樵江渚,還是提籠架鳥、求神拜佛、熱心公益、含飴弄孫,以及跳廣場舞等,都是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即便人之所惡的家務活,也不失是一種修行,如同小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這不是空洞說教。研究顯示,老年人每天做三十分鐘家務,不僅能降低全因死亡率、減少疾病風險、延緩認知衰退,還能怡情養性、緩解焦慮抑鬱、增強生活自信,何樂不為!

由是觀之,人生最緊要的是要有個興趣愛好,最好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不求特別意義,無關宏大敘事,只為生活豐富多彩。更為重要的是,這是生命中的一道光,不管有朝一日外界發生什麼變化,都能幫助你於困頓寂寥中自得其樂,享受離群索居的孤獨時光。

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得道高僧慧開禪師苦參「無」字話頭,終得開悟證道,並留下了一首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勸喻世人放下我執,回歸平常心,體悟世間美好。

可不,人生到了下半場,是非恩怨轉頭空。當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不負當下、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物來順應,隨喜隨安,尤當及時「斷捨離」,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