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旅行的N種方式\李 夢

  圖:潮玩街區日益受到年輕一代的追捧,圖為長沙近年備受關注的景點「潮宗街」一景。\作者攝

「五一」小長假,內地與香港遊客實現「雙向奔赴」。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處消息,假期首日已有八十八萬人次出入境,其中入境的四十六萬人次中,近一半來自內地。

遊客多了,帶動餐飲零售消費種種,文旅從業者自然歡欣鼓舞。遊客人數的增多,卻也會導致景區超負荷,反而可能影響旅遊體驗。畢竟,見到人滿為患的沙灘,或是網紅景點密不透風拍照打卡的人群,總歸與大家想像中悠閒、詩意且浪漫的度假旅行相去甚遠。

這些年,或因旅行,或為出差,遠遠近近去了不少地方,發現不同城市對於在地旅遊資源的宣介和推廣,各有側重。有些志在打造商業步行街,在城市核心區引入潮玩、購物或餐飲名店,吸引年輕時尚一族目光;有些則推崇其自然風景,不惜功夫打造山海風光,再從傳統文化藝術中汲養,帶領遊人穿行古今,探索自然與民俗風物的融合。不論如何,皆注重「體驗」二字:或興奮刺激,或悠閒舒緩,總歸要讓遠道而來的人們賓至如歸,樂而忘返。

我去過的一些城市,文旅資源固然豐富,卻每每將絕大部分筆墨篇幅用來書寫幾個最知名景點的故事,而其他新鮮的、有待開發和探索的旅行資源,卻落墨甚少。比如說,某座城市以海聞名,當地便下大力氣打造海濱沙灘,而忘記了海的背面竟有幾處少為人知的郊野公園;又比如,某座城市有一條廣為人知的名品購物街,旅遊攻略便頻繁宣傳,以至於隔着數條街之外的文創街區,竟少為人知。而在我看來,一座城市的文旅產業若想持續發展,聚焦和打造熱點自不可少,適當地分散焦點、在城中不同區域發掘甚至建構在地獨特的行旅資源和線路,或也是另一處「破圈」的關鍵。

當我和外地的朋友談起來香港旅行這件事,大部分人都會說起尖沙咀星光大道、說起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當然還有銅鑼灣人潮湧動的購物廣場。但其實,香港還有佔地六十多公頃的濕地公園,有深水埗和荔枝角的文創市集,以及藏身港島之南的中西畫廊和藝文空間等等。在「定製」和「小眾」愈來愈成為年輕一代外出旅行潮流趨勢的當下,小而美的景點或將大有可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