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令人眼花繚亂。他決心摧毀北美經濟一體化,隨後又對符合《美墨加協議》的大部分商品推出豁免規定。他祭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所謂「對等關稅」,旋即又宣布暫緩90天。意識到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不可持續後,又宣布豁免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關稅。
特朗普猶如一名自大又好鬥的拳手,揮出的拳看似剛猛,實際上漏洞百出。也許其支持者會認為,特朗普反覆無常的政策旨在製造一種「激進的不確定性」,試圖逼其他國家作出讓步。究竟特朗普搖擺不定的政策是否隱藏着其他計算?筆者試從當前形勢分析。
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原因有三:一是重新平衡雙邊貿易;二是降低財政赤字;三是復興本地製造業。總體目標是2026年中期選舉前交出經濟佳績。
目前,美國的貿易赤字為1.3萬億美元。特朗普聲稱其他國家利用全球貿易體系剝削美國利益,並試圖是築起一道由關稅、技術壁壘和金融武器構成的高牆,透過向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從而減少貿易逆差或達到政治目的。
其次,2024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2.2萬億美元,佔GDP的6.9%。美國財政部想從關稅中籌集足夠資金,將赤字降至佔GDP的3%以下,甚至騰出財政空間減稅。提高收入同時,特朗普也透過政府效率部(DOGE)削減政府開支。DOGE至今已削減1600億美元的聯邦預算,約佔他承諾節省2萬億美元的8%。
關稅戰不能修復貿易體系
最後,特朗普將美國製造業空洞化完全歸咎於國際貿易。他不滿全球化間接幫助中國實現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地位,於是希望透過設置關稅高牆,迫使企業將生產遷回美國。
特朗普想用關稅政策為美國當前的問題止血,也急欲拿出成績安撫選民和華爾街。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先來一輪強硬猛攻,施加最大壓力,再以此為基礎展開談判,因為美國不想從可接受的最低點開始,而是希望從對方勉強可承受的最高點達成協議。
筆者猜測特朗普「關稅西洋拳」的套路僅止於此,但現實又是否如他所想?
平衡貿易方面,花旗銀行估算,如果美國對中國徵收70%的關稅,以及對其他國家徵收45%統一關稅,將可增加近1.4萬億美元的收入,不但消除了與中國、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逆差,而且令美國對所有國家的雙邊貿易回升至30%的可接受水平。當然,這樣的估算是基於對方沒有採取反制措施。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如果加拿大和墨西哥向美國徵收等額關稅,美國對兩國的出口可能下跌60%。因此,關稅戰不能修復全球貿易體系,反而會令情況變得更糟。
財政赤字方面,特朗普首個任期的數據表明,增加關稅的成本大部分會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隨着進口商品價格提高,需求與進口貨量實際上會下降。特朗普政府按照自由貿易時期的雙邊貿易絕對值,預期關稅將為聯邦政府創造巨額收入,有明顯的邏輯謬誤。
自1975年以來,美國每年都出現貿易逆差,但它依然是經濟強國。貿易逆差的根本驅動力是美國國民收入增長及較低的儲蓄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以中美貿易為例,美國在雙邊貿易中所佔的比例僅從2009年的19.5%增加至2024年的24.5%。然而,這15年間美國人均GDP卻有74%的增長。事實證明,以往行之有效的全球化貿易體系並未妨礙美國經濟。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倒是妨礙自身經濟發展的基石。
至於製造業回歸,筆者幾乎肯定不會大規模發生。美國工業投入品中約三分之一依賴進口。關稅正在推高原材料、零部件和機器等成本。一些人認為自動化可克服美國人力成本高昂的短板。然而,美國製造業進行自動化改革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2023年美國安裝了3.7萬台工業機器人,遠遠落後於中國的27.6萬台。
事實上,將生產線回流遠比特朗普所宣傳的困難。即使受到關稅保護或政府補貼,建立和運作一間工廠需要長期投入,資本支出龐大,回報期也十分長。關稅本身帶來市場不確定性,妨礙建廠投資決定。將來若民主黨上台執政也可能推翻特朗普的激進政策,令投資方蒙受風險。
製造業不可能全面回美
再者,在美國重啟紡織、玩具、傢具等低技術工業根本無法與亞洲出口國競爭。若論高技術含量的生產,往往涉及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公司,重建如此全面成熟的工業基礎絕非易事。
特朗普要重振美國製造業,歸根究柢是緬懷1940年代以前,美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出一半以上,白人工薪階層迅速增長,中產階級生活穩定。他抱怨去工業化是經濟疲軟的根源,但製造業就業崗位減少恰恰是生產力提高的結果。
2012年至2020年間,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從約16.9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6.6萬億元,全球製造業佔比由22.5%提升至近30%。根據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製造業從業員約有1.14億人,較2010年末減少了兩千多萬人。一升一降代表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正逐步取代人手,而年輕一代也傾向於投身服務業。現在特朗普試圖透過關稅手段讓製造業回歸美國,實際上對改善經濟的幫助有限。
總之,特朗普挑起貿易戰、關稅戰背後似乎有其理念和策略,但總的來說,儘管關稅戰力度看似剛猛,思慮卻是粗枝大葉。筆者將在下一篇分析國家應對特朗普「關稅西洋拳」之道。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