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項由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進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俄烏衝突和紅海危機等重大地緣政治事件正深刻改變全球液化天然氣(LNG)航運網絡的結構。研究結果指出,香港應積極推動綠色航運發展,致力打造成為亞洲重要的LNG加注中心。
研究顯示,全球LNG航運網絡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經歷了重大轉變。歐洲各國為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大幅增加LNG進口,特別是在北溪管道遭受破壞後,這種需求進一步加劇。這一背景下,LNG航運網絡的大多數性能指標在2022年下半年達到研究時段的最高水平,形成了一個以歐洲和美國東海岸港口為主的大型港口群,突顯出美國在向歐洲供應LNG方面的日益重要地位。
研究同時揭示了地緣政治事件對航運網絡脆弱性的不同影響。俄烏衝突使得LNG航運網絡變得更加脆弱,到紅海危機爆發後,原本的大型港口群已經分裂為多個較小的群組。這種分散化趨勢出人意料地使得LNG航運網絡變得更不脆弱,這也展現出全球LNG航運網絡的自適應能力。
港口重要性的排名也隨着地緣政治局勢變化而顯著調整。研究初期,荷蘭鹿特丹港是最重要的節點。隨着俄烏衝突的爆發及美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美國港口的重要性不斷提升,成為歐洲LNG供應的主要來源。紅海危機爆發後,東亞港口的重要性明顯上升,新加坡更躍升至全球第二位,這一變化為香港發展LNG加注業務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
同時,國際海事組織已制定2050年實現航運業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歐盟也開始將大型船舶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在此背景下,LNG作為清潔燃料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快速增長。據統計,2024年替代燃料船舶的訂單數量增長了50%,顯示全球航運業綠色轉型正在加速。業內人士指出,去年中國的LNG加注量為35萬噸,雖然我國在LNG加注業務上已取得初步進展,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區政府去年公布《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制定五大策略和十項具體行動措施,包括簡化綠色船用燃料加注的審批程序、推出「綠色船用燃料加注獎勵計劃」等。政府並研究利用兩電的海上LNG接收站為船舶補充燃料,為業界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援。
今年2月,中國石油旗下的昆侖能源有限公司在香港水域成功完成首單「船對船」LNG加注作業,為「以星海藍石」號雙燃料貨櫃船加注2200噸LNG。這一突破性進展不僅標誌着香港在綠色航運發展上邁出重要一步,更展現了香港在推進「雙碳」目標方面的決心。
最後,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加強能源安全建設,包括多元化供應源開發和戰略儲備設施建設。例如,香港可充分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強與深圳等灣區城市在港口上的合作,並考慮允許深圳港綠色能源加注船在香港指定水域提供服務,簡化海事審批流程,發展「一船跨兩地」服務模式。這些舉措不僅有助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更能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推動大灣區綠色航運的整體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