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經濟觀察家/金融觀察/滬港深化合作 助力建設金融強國\鄧 宇

  圖:香港(左圖)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對上海(右圖)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既是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使然,更是賦能提升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現實必然。近期,中央金融委員會印發《關於支持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指出,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六個方面舉措,明確經過五至十年的建設,基本建成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國際金融中心。目前滬港合作機制日漸成熟,未來在跨境財富管理、新型國際貿易、跨境貿易投資、「A+H」上市等蘊藏巨大合作潛力。

從最新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來看,上海和香港位列全球前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長期積累的經驗成績,對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而且滬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相互賦能,不但有助於推動兩大國際金融中心能級躍升,而且也將加快助力建設金融強國。

兩地互聯互通進展加快

一、滬港國際金融中心戰略互補競爭力更強

一方面,滬港兩地金融互聯互通不斷深化。近年兩地在資本市場、持續推動互聯互通,推出「滬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等互聯互通金融產品。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展加快,截至2025年5月末,滬市港股通累計淨流入2.22萬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同期漲幅170.7%。通過深化互聯互通,不但為兩地資本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更為全球投資者增配人民幣資產提供便利。同時,滬港兩地企業充分利用聯動平台走向國際。香港是上海外商投資最大來源地,2023年香港在上海新設立的企業約1700家,投資逾170億美元。香港也是上海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截至2023年底,上海企業在港上市約200家,市值約2萬億港元。

另一方面,滬港國際金融中心戰略互補。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積極成效,2009至2023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達337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穩步提升,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高水平開放加快。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機構1771家,外資金融機構佔近三分之一。此外,上海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達47萬人,與紐約和倫敦相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鞏固提升,香港管理資產規模達31萬億港元,截至2025年4月底,香港銀行業約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離岸市場全球第一;香港處理全球約70%至80%的離岸人民幣結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豐富經驗,投資管理和營商環境排名全球靠前,滬港兩地在加快推進離岸金融及資產管理國際化發展等領域具有合作潛力。

涵蓋前沿科技數字經濟合作

二、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優勢顯著

其一,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效應顯著。滬港兩地金融機構不斷深化合作,跨境金融催生新的業務機會。香港已成為中資銀行海外業務的重要樞紐,中資銀行在香港的總資產超過2萬億港元,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超過50%。2020年上海實際吸收來自香港的資金達135.66億美元,累計規模達到1306.4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約3.2倍。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不局限於金融維度,還包括在科技、貿易等合作,雙方拓展包括前沿科技創新、金融科技及數字經濟等合作生態,將不斷夯實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基礎,增厚「含科量」、「含金量」、「含綠量」。近年滬港兩地在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數字經濟、跨境支付等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從資本市場來看,得益於政策支持、AH股溢價收窄及企業全球化布局需求,港股IPO市場持續活躍,「A+H」上市模式持續升溫。德勤中國預計,2025年將有更多大型A股上市公司、內地龍頭企業、在美上市中概股和海外公司赴港上市,全年在港上市新股或約80隻,集資額2000億港元。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綠色金融樞紐聯動建設,將釋放更大的能級。

其二,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合作潛力空間巨大。香港是上海的最大外商投資來源,2023年上海實際吸引香港資金累計1822.94億美元,比2013年漲幅2.5倍,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兩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已有比較豐富的試點經驗和合作基礎,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容提質,共同推進跨境金融水平提升,並支持中外資金融機構深度參與其中,構建更完備的金融基礎設施,助力跨境投融資便利化。離岸金融發展方面,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強化離岸功能是上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深化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手段,雙方未來合作推進離岸金融高質量發展,將為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供重要的平台和能級。同時,未來雙方在國際支付結算等領域擁有更大的合作空間,比如在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貨幣橋」項目等,通過雙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試點擴容提速等,將更加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邁上新台階。

《行動方案》提出,鼓勵兩地金融機構共同推動人民幣支付結算、人民幣貿易融資及跨境銀團貸款等業務,以及鼓勵支持兩地企業設立財資中心等,亟待中資金融機構主動參與,在監管合規基礎上,創新推出配套的「拳頭」產品和特色服務。未來,圍繞這些新業務領域的合作有望釋放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潛能。

中資金融機構抓緊機遇

三、深化服務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的建議

建設金融強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強大的金融機構不可或缺,中資金融機構不斷做大做優做強的同時,如何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銀行、保險及投行,還需要認真謀劃,緊扣國家戰略部署,搶抓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新機遇。

一是進一步研究對接落地《行動方案》,推動滬港兩地金融機構聯手,發揮兩地銀行、保險、投行、信託等多元化牌照資源,着眼於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功能定位,強化服務支持滬港兩地全方位合作,構建更高層級、多層次的滬港聯動機制,制定促進滬港合作的工作方案,細化專項資源配置、業務合作、客戶互薦、聯動考核等政策措施,提升服務滬港合作積極性。

二是聚焦兩地深化互聯互通機制及政策安排,發揮滬港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市場業務的優勢,加快探索推進「滬港通」、「債券通」、「互換通」等擴容提質,大力支持完善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和兩地金融互聯互通平台,加快建設跨境人民幣項下的應用場景,持續提升人民幣貿易融資規模及佔比,服務支持上海離岸金融市場建設和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

三是圍繞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強化滬港兩地在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重點領域金融合作,在港金融機構可以充分學習借鑒上海科技金融已有的實踐經驗,積極探索「貸款+外部直投」模式,創設基於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的專屬創科金融產品,綜合利用兩地綠色金融的特色優勢,共同推進綠色債券發行、綠色和可持續貸款、ESG投資等跨市場綠色金融業務,加強對接國際可持續披露準則,打造綠色金融品牌。

四是更加聚焦中資企業「出海」新趨勢,充分利用兩地資產管理優勢,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比如在全球現金管理系統和兩地企業財資中心平台建設,以及在IPO上市和跨境投資管理、家族辦公室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更好地滿足兩地企業和個人跨境金融服務需求,依託兩地資本市場政策優勢,服務支持大中型企業「A+H」上市,做大做強「商行+投行」聯動優勢。

五是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依託中資金融機構國際化服務網絡,發揮滬港兩地金融機構全球化網絡布局和國際化優勢,加強同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權基金、投資機構和當地企業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投融資渠道多元化,強化貿易暢通與資金融通聯動,在合規的基礎上擴大跨境人民幣貸款、支付結算和國際銀團規模。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