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自由談/芭蕉葉大梔子肥\耿艷菊

前兩年讀《唐詩三百首》,是把韓愈的詩跳過去的,佶屈聱牙不說,還相當長,望而生畏。等囫圇吞棗似地把整本書粗略地過了一遍,就拋到一邊去了,心把書扔了,書倒還一直安靜地待在隨身攜帶的包中。

一天,站在路邊一棵柳樹下等家人,正是午後,驕陽似火,蟬聲如沸,樹葉像石化了般,一動不動,沒有一絲絲風。到處都悶悶的,像拉緊了的弦,讓人無緣無故就焦躁煩悶。手機也快沒電了,自然不能看手機打發等人的無聊光陰。左右一瞥間,突然有光一閃,包裏有書呀!

歡喜猶如清風,送來一陣清涼。從包裏翻出《唐詩三百首》,想到古人所言「舊書不厭百回讀」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話,立時間更有了好興致。對於喜歡讀書的人來說,再不好打發的時光,一卷在手,也能變得有意思起來。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我認認真真讀起了韓愈的詩,是那首《山石》,一首七言古詩,內容是山水遊記,韓愈寫他遊覽山中寺廟的見聞,從黃昏到寺所見到夜晚入住感受,及至天明離去,感受細膩,景致清幽,詩意盎然。沉浸在詩句中,彷彿自己也跟着古人的腳步來到樹木葱鬱的山中遊玩一趟,好不愜意。

尤為喜歡的是這兩句:「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這是白描的寫法,就是把眼前看到的景致如實寫下來,可我卻在這兩句風物描寫中讀出了一份生命的哲思,一種昂揚開闊的人生態度。

且看詩句中言,剛下過一場雨,雨水也是水,上善若水,一場好雨讓萬物煥然一新,人的心情也明亮起來。「新雨足」三個字讓人宛若聞到了雨後清新的氣息,到處溫潤潤的,枝葉上掛着清涼晶瑩的雨珠。雨後的芭蕉葉青翠碩大,搖漾着清雅淡泊的風致,卻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在流動,是湯湯的一脈碧水,奔流不息。梔子花這時候也開得正好,潔白的花朵明麗,雨後更是自有一番清新靈動。

「芭蕉葉大梔子肥」,平平淡淡的字句裏,卻鋪展開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芭蕉葉在草木裏,算得上闊大的。梔子花在花木裏,也稱得上碩大的。這是它們的相似之處。大自然把它們放到一起,放到萬物茂盛的夏季,一定有奇妙的深意吧,即便在我們尋常人的眼中,它們不但不彆扭違和,竟十分相宜。

芭蕉和梔子,自古以來,都是文人筆下常見的。八大山人畫過一幅《芭蕉梔子花》的水墨,張大千有《芭蕉梔子花》扇面,《芭蕉梔子圖》立軸,楊萬里有詩言「芭蕉分綠與窗紗」,張祜寫「一庭梔子香」……芭蕉和梔子不僅在大自然裏蓊蓊鬱鬱地生長着,盛開着,芳香着,更在文人雅士的筆下,在泛黃的書卷裏,在古老詩意的時光裏,在世世代代人的心間,一直茂盛生長,明麗盛開,芳香瀰漫。

畫畫也好,寫文章詩詞也好,都蘊含着執筆者的深深情思,逶迤婉轉的心願。他們畫的寫的是山,是水,是花,是葉,是草,是石,是鳥……更是自己的一番心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