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回歸祖國28年之際,本屆特區政府亦迎來上任三周年。面對市民急難愁盼問題,現屆政府勇於改革破局,提出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從攻堅房屋問題、跨代支援到環境整治,民生施政漸見成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三年過去,公營房屋供應已扭轉「頭輕尾重」局面;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現屆政府上任前的6.1年高峰,回落至現時的5.3年,創六年新低;簡約公屋在今年首季起陸續有供應,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可望在2026/27年度降至4.5年。\大公報記者 鄭文迪
「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目標是『住』的問題上讓市民看到希望,上樓早一些,住房大一些。」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發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指出,本港未來十年的房屋供應存在「頭輕尾重」、公屋輪候時間長等問題,提出在各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解決房屋問題。
公營房5年內增18.9萬伙
北部都會區是本港未來主要土地供應來源,現屆政府加快北都建設,為公營房屋供應提供了堅實的土地保障。政府透過修訂法例及優化審批流程,加快了公營房屋項目的建設速度,一般公營房屋的土地由「生地」變「熟地」所需的時間,由以往最少六年壓縮至現時約四年。
在政府不懈努力下,公營房屋供應已成功扭轉「頭輕尾重」的局面。連同簡約公屋在內,由本年度起的五年內,本港將新增18.9萬個房屋單位,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增加了約80%。公營房屋供應增加,讓眾多輪候公屋的市民看到了希望。有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認為,看到政府加大了供應力度,感覺安居樂業有了盼頭。
隨着公營房屋供應增加,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現屆政府上任前的6.1年高峰,下降至現時的5.3年,輪候時間下降了0.8年,換言之,輪候公屋的市民提早了約9.6個月上樓,更早改善居住環境,也可節省不少租金。以住戶為劏房戶計算,縮短9.5個月等候期,可節省約三萬元租金。
為填補公屋供應短期空白期,現屆政府推出「簡約公屋」計劃,這一創新舉措為解決住房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簡約公屋」利用短期內未有發展計劃的政府和私人土地,透過「組裝合成」建築法加快建設,目標是五年內快速建成約三萬個單位,供輪候傳統公屋三年或以上家庭申請入住。今年起,「簡約公屋」開始陸續有供應,全部約三萬個單位將於2027/28年度前全部落成,為居住在惡劣環境、長期輪候公屋的市民帶來了「救生艇」。
簡約公屋居民喜見安樂窩
隨着「簡約公屋」的投入使用,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可望在2026/27年度降至4.5年。這一目標的提出,讓市民對未來的住房保障更加充滿信心。
首個簡約公屋、元朗攸壆路項目2156個單位日前已全數獲派鎖匙。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早前曾發文分享探訪攸壆路簡約公屋居民,表示不少家庭搬進簡約公屋單位前,都住在分間單位、寮屋等惡劣環境,「我們很高興看到住戶搬進來以後,很快心態上已經看到了轉變,由一開始擔心搬遷後會人生路不熟,幾乎想繼續蝸居在悶熱、環境衞生惡劣的分間單位,到現時勇於踏出帶領家人邁向更好生活的重要一步,臉上露出快樂安心的笑容!」
政府在解決公營房屋供應和輪候時間問題上的積極作為,贏得了市民的廣泛讚譽。不少市民表示,政府真正急市民所急,把民生問題放在了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