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區問道/穩定幣開啟金融業大變局\余曉東

  圖:穩定幣對金融行業有深遠的影響。

數字貨幣包括穩定幣,是金融行業關於百年大變局的重要部分。美國參議院於6月17日通過了《GENIUS法案》,而香港的《穩定幣條例草案》也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此外,6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重申致力於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本文從銀行業的視角來理解穩定幣和數字貨幣,以及穩定幣的推出對整個金融行業的影響和後續合作方向。

商業銀行面臨競爭壓力

商業銀行的功能就是存、貸、匯。其中,匯是基礎,資金的清算和結算功能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存和貸都是在匯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現代商業銀行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支付體系,大量的資金匯兌和結算都是依靠商業銀行的實時複式記賬,以及銀行間賬本的相互對齊來實現的。

穩定幣的出現,對上述龐大的支付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這種數字貨幣實行點對點的在線支付方式,可以繞開任何金融機構,這是3000年前金幣(不是黃金,是金幣)出現以來,最重要的貨幣突破,也為當今的金融基礎設施提供一種替代方案。試想一下,穩定幣交易平台Tether的員工人數不超過100人,卻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執行整個全球銀行系統的關鍵功能。相比之下,摩根大通的員工人數多於30萬,工商銀行有42萬人。

數字貨幣很可能成為未來數字時代價值傳輸的主協議,就好像互聯網網頁的http協議,網絡通訊的TCP/IP協議一樣,主導人們的數字生活。想像一下電子郵件,你的用戶名是公鑰,你的密碼是私鑰,你寫的郵件內容換成轉賬的金額,整個價值轉移就完成了。在此基礎上,不僅可衍生出存貸活動,還可以衍生出更多有意義的金融產品和RWA(實物資產的代幣化)。

人們說銀行是21世紀的恐龍,現在穩定幣流行後,又要思考這個問題了。尼日利亞央行嘗試禁止加密貨幣的交易,但該國GDP的三分之一仍以USDT結算。由於加密貨幣採用的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技術架構,所以監管機構無力阻止。等到監管機構注意到並試圖採取行動時,已經為時已晚,因為使用已經很普遍了。

全球首家中央銀行應該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09年),主要作用是為東印度公司進行融資。首家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是英格蘭銀行(1694年),主要是《權利法案》收走了國王的財權後,需要為國王的戰爭融資。美聯儲則更晚,正式成立要到1913年。而央行鑄幣的依據,則從金本位制過渡到金匯兌本位制,再到現在以美債為代表的純信用本位制。

如今黃金已經處於半退休狀態,美元殘破不堪,貨幣時代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運動,這就是為什麼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被西方世界所追逐。因為它們像黃金一樣,不是出自複式記賬,而是純粹的交易對方資產;它們有嚴格的生產規則,從而產生了稀缺性;它們可以基於互聯網進行價值的發送和接送。

數字貨幣逐漸從一種青澀的貨幣成長為國際通用貨幣,目前正是它們的少年期,並即將進入青春期,所以價格上躥下跳、躁動不安,但通過穩定幣的連接,今後數字貨幣也將像傳統貨幣那樣成為財富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價值尺度,甚至是比傳統貨幣更穩定的價值尺度。

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中國境內的商業銀行支付體系非常發達,也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經歷過本國法定貨幣的不信任、崩潰或失敗,因此穩定幣在內地的敘事有所不同:一是促進「數智化」,也就是通過智能合約,提升金融系統的效率和服務的能級;二是幫助人民幣的國際化,通過區塊鏈上的點對點支付,借助豐富的商品交易和價值投資等場景,將人民幣和港元的影響力投射到全世界。

中資商業銀行可以先研究參與港元穩定幣或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的發行和託管,更重要的是為這些穩定幣的流通豐富應用場景,助力擴大錨定自身貨幣的全球支付結算市場份額。中國和美國是不一樣的,美國的穩定幣法案通過後,美國商業銀行可能會搶先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他們也會借助自己的客戶網絡搭建穩定幣的使用場景。中資境外銀行在監管機構還未十分明確的背景下,可以先協助參與,包括在收付功能中嵌入數字錢包,為穩定幣等數字貨幣和相關金融產品提供託管服務,為RWA提供底層資產和投融資服務。因此,中資銀行將與數字資產交易所、發行穩定幣的互聯網公司有比較好的蜜月期,共同拓展穩定幣的跨境場景,打造港元穩定幣的跨境生態。

(作者為大灣區金融家協會顧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