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澳門篇)/群英大戲\穆欣欣

  圖:京劇《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劇照。

六月二十一日,從澳門來港看「中華文化節」節目——中國國家京劇院以于魁智等領銜演出的《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這是經典三國骨子老戲,演繹精彩的赤壁之戰,也包含了蔣幹盜書、回書斬將、對火字、草船借箭、苦肉計等為人熟知的情節。戲從晚上七點半一直演到十一點多,座中懂戲的觀眾不少,給演員「碰頭好」、給琴師掌聲、給台上關鍵處的叫好都在「坎節兒」上,酣暢淋漓。我旁邊和後排坐滿由老師帶領的香港本地中學生,由始至終全神貫注,想必他們都是知道這些三國故事的。

梨園行說:「唐三千、宋八百、唱不盡的三列國。」京劇和三國戲的淵源、三國戲被搬上舞台,傳唱至今,要歸功於清同光時期的盧勝奎。盧勝奎原為京師衙門中充當文書、祿事的職務,公餘常去看四大徽班的演出,也學戲。從咸豐到同治十多年間,技藝成熟,兼識文斷字,被程長庚納入三慶班。盧勝奎的厲害在於,本是半路出家,票友下海,卻在京劇史冊上留名。有一幅名為《同光名伶十三絕》的畫,畫的是在同治到光緒年間京劇從初創到成熟期最著名的十三位伶人的彩色戲裝畫像,其中有盧勝奎《戰北原》諸葛亮的戲裝像。

盧勝奎對京劇舞台更大的貢獻還在於他創作了三十六本連台戲《三國志》,有《舌戰群儒》《激權激瑜》《臨江會》《群英會》《橫槊賦詩》《借東風》《燒戰船》《華容道》八本組成的《赤壁鏖兵》。這些三國戲,最耐看和最值得稱讚的地方是:「所有科白皆就書中原詞略加剪裁,無不音節鏗鏘風韻滌暢,不啻若自其口出。而絕少支離聱牙之病,亦爐錘能手也。」把書裏的原詞略略加工就成為劇中科白,且音節鏗鏘,風韻滌暢,這是原著提供了極好的改編底版。

戲曲作為曾經最為流行的大眾文藝,受眾遍布社會各階層,既有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更多是不識字的平民百姓,而統治階層也確實以戲曲來教化民眾。戲曲的故事從來不必深奧,為的是讓不識字的老百姓從中受到忠孝節義的教化。

三國戲,以天下紛爭的歷史為背景,聚焦於人。台上演員通過唱念做舞的技藝刻畫人物,放大細節,表現國與國、人和人的紛爭。全部《三國志》,始自程長庚、徐小香、盧勝奎、楊月樓、錢寶峰、黃潤甫等創造出「活魯肅」「活周瑜」「活孔明」「活趙雲」,豐富了京劇舞台。後有戲班「連」字科、「富」字科、「盛」字科的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等承前啟後這批三國劇目,立了標杆——「標準孔明馬連良」「標準周瑜葉盛蘭」「標準蔣幹蕭長華」「標準曹操袁世海」「標準黃蓋裘盛戎」等。

戲曲向來是「演員中心制」,看戲看角兒。

以三國戲為例,從清朝唱到今天,正是一代代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有所同,也有所不同。而不同演員的組合,更可以變化着演。以過去馬連良演此劇為例,前面演魯肅、後面演孔明。但他在上海與周信芳合作此劇,便是孔明一角到底;周信芳則前面演魯肅、後面演關羽。

此次看演出前,我帶着好奇:于魁智飾演孔明還是魯肅?直到于魁智演的魯肅出場,我又在想,于老師會否在後面《華容道》「趕」關羽一角呢?近年每年都有機會看于老師演出,他有意把中青年演員往前推,也經常帶着學生一起演出。這一次,孔明由杜喆扮演,關羽由馬翔飛扮演。于老師只演魯肅一角,集中在上半場,卻渾身是戲,連頭上帽翅、身上袍帶都有戲,更遑論那一開嗓的唱了,廣東話喜用「聽出耳油」來形容悅耳之好。

對於魯肅,我的固有印象是「老實人」。看了于老師演的魯肅,有些新的感悟。這個老實人很善良,也不乏智慧(雖比不上孔明),對朋友實在、有大局觀……當今社會實在是更需要多一些魯肅這樣正能量的人。

想起些歷史來。一九五九年中國京劇院(現國家京劇院)和北京京劇團聯合推出國慶十周年獻禮的重點劇目之一《赤壁之戰》,這是在《群英會·借東風》和《激權激瑜》基礎上,由任桂林、阿甲、翁偶虹、馬少波等人創編,突出古代十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教育意義——「團結敵對,以少勝多」。此次創編,不但保留了老戲原有的精華,更新添了創意。我個人最喜歡《壯別》——屬於「節外生枝」卻分外出戲。老戲在「打黃蓋」後,黃蓋這個人物就沒有了。而全劇又沒有賦予黃蓋多少可表演的空間。由翁偶虹加入周瑜與黃蓋「壯志言別」的戲,描寫黃蓋詐降之前,周瑜夜來慰問,互相鼓勵,給予對方必勝的信心。這場戲,英武倜儻的周瑜與白髮將軍黃蓋,在舞台上形成鮮明對比;小生和花臉的聲腔,是龍虎音與黃鐘大呂相得益彰。翁偶虹為周瑜寫的一段唱詞,也一直為我所愛:

「浩然正氣衝霄漢,驚醒了星斗閃閃寒。駭浪奔濤增婉轉,風叱雲咤也纏綿。老將軍珍重此身經百戰,珍重了東風初送第一船。大江待君添熾碳,雙星為你染醉顏。松柏勁骨當歲寒,你談笑而去談笑還。」

遺憾的是,當年《赤壁之戰》演了三場之後,一位領導指令刪去《壯別》一場,理由是黃蓋是詐降,如同戰士炸碉堡,全憑一鼓作氣,不需要他的領導再去慰問鼓勵,這等於拖了黃蓋後腿。

此後直至一九八四年,葉盛蘭之子葉少蘭、裘盛戎傳人方榮翔合演的《壯別》重現熒屏,但由於時間制約,刪減了原本的部分對白。

這一次國家京劇院在香港,是老戲演法,沒有《壯別》。我一直沒有在劇場裏看過《壯別》,很是期待。尤其這次飾演黃蓋的王越,是裘派傳人李長春之徒,又剛獲戲劇表演梅花獎,為可塑之才。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