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專訪/CFA:去美元化提速 港迎吸資良機

  圖:梁家恩表示,去美元化步伐加速,更凸顯香港作為東西方橋樑的不可替代性。\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全球地緣政局持續緊張之際,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亞太區資本市場政策資深顧問梁家恩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中美關係緊張下,香港迎來資金流入契機。「去美元化步伐加速,反而凸顯香港作為東西方橋樑的不可替代性。」她強調,香港憑藉健全法治、成熟金融體系及國際化人才庫,正成為國際資本分散風險地之一。

回顧香港歷次危機,梁家恩以實例說明香港的能耐:「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疫情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香港始終展現出強大韌性。這種韌性源於健全的法治、成熟的金融體系,以及匯聚本地與國際人才的能力。當前環境雖複雜,75%的受訪者認為美元主導地位難以持續,但尚無單一貨幣能完全替代美元。這種過渡期正是香港發揮離岸人民幣樞紐功能的機遇。」

海內外投資者看好港股

梁家恩援引CFA協會去年全球調查指出,美國國債規模擴張已引發國際投資者憂慮,促使資金尋求多元配置,而香港獨特的普通法體系及資金自由流動優勢,正是優勢所在。根據CFA協會的研究,儘管美元目前仍佔全球外匯儲備約58%,但這比例已從2000年的70%以上明顯下滑。

隨着美國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市場對美元的長期穩定性出現分歧。美元購買力若進一步受壓,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將進一步推動市場尋求多極化貨幣體系,例如以本幣結算或增持其他儲備貨幣。她認為,這正是香港機會所在,「美元獨大機會不高,現時不同地方的資金都考慮分散風險,無論是內地或亞太區,香港此時可扮演的角色豐富得多。」她指出,近期香港新股市場活躍,中概股回流成熱話,正是香港同時吸引國際及內地投資者,並滿足國際與內地監管要求。

國際社會信任「一國兩制」

被問到國際對香港的看法是否有改變,梁家恩認為吸引力是相對的,「這一年香港有很大改變嗎?答案是沒有。只是美國關稅政策令外圍環境變差,使得香港吸引力驟升。」她強調,國際調解院總部選址香港,便是基於對香港普通法體系與司法獨立性的認可,反映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框架的實質信任。

談到香港零售及商業房地產的挑戰,梁家恩坦言,中環寫字樓空置率反映短期陣痛,但跨國機構如Jane Street進駐中環的辦公室物業,顯示核心商業區仍具吸引力。對於經濟轉型,她坦言:「租金與人力成本調整是必經階段,但香港的法治確定性、低稅制及監管透明度,仍是長期競爭力的根基。」\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