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不笑置之\蓬 山

梁實秋談吃,色、香、味、情、趣,濃淡相宜,簡直要溢出紙面(或手機屏幕),既引饞涎,又耐回味。但偏偏有人看不慣——天天宣揚這種小布爾喬亞情調,豈非是「為貴族階級的奢侈生活張目」?這頂帽子扣得着實不小。

有人勸梁實秋:對於這種批評宜一笑置之。這話聽起來很熟悉很老練,彷彿是人情世故的總綱,涵養氣度的通行證。不過,梁實秋認為:「置之可也,一笑卻不值得。」

所謂「一笑置之」,先是付之一笑,繼而置之不理。在不才看來,這「一笑」不唯在價值上不值得,在實操上更有難度呢。因為,這個笑的火候和分寸,相當地不好拿捏。嘴角的角度不對,臉上的線條不流暢,容易被人誤會是輕蔑傲慢,激化矛盾,徒增更多麻煩。笑得過度了,唾面自乾,卻又委屈了自己,明明不開心,為什麼還要以笑示人,曲意逢迎?既要笑,還要一邊小心掂量,調動布局面部肌肉和神經,才盡量湊出一個恰當的「笑」,何苦這麼為難自己哉!所以乾脆就把這「一笑」省掉。

笑是權利,不是義務。我等平頭百姓一枚,既非彌勒佛,又非聖誕老人,沒個能容世界萬物的大肚腹,也沒個有求必應的大口袋,犯不上強行用「笑」來顯示風度,配合上演「以德報怨」。有些人,明知不可與語而語之,那是給自己找不痛快,無論是回懟或是試圖講道理,都只會陷入一場泥漿戰。所以,面對無理取鬧的指摘、莫名其妙的批評,不笑置之,就是最物美價廉的優選。不哄抬情緒,也不賤賣笑容。這是一種理性的克制,不為無聊消耗能量。

嘴長在鼻子底下,有的人慣於噴毒舌、吐釘子,而咱還是照談鍋包肉,照吃獅子頭。大快朵頤時,笑自然就來了。那是為自己而笑。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