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以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為世界經濟投下了濃重陰霾,嚴重衝擊全球貿易原本向好的環境。同時,美聯儲減息舉棋不定,美元受到反噬,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場震盪加劇。展望下半年,各種「灰犀牛」、「黑天鵝」事件仍將交織疊加,具體表現為「三個不確定」。
上半年全球貿易環境迅速惡化。在2024年底,國際權威機構和金融市場曾經普遍認為,在世界經濟溫和復甦、補庫存需求增長、各國競相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積極因素推動下,2025年全球貿易需求有望得到鞏固和增強。即便特朗普政府有意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也很有可能要等到下半年甚至2026年。
不確定一:關稅談判懸念猶存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特朗普甫一上台,即對各國加徵多項關稅,尤其是4月2日出台的「對等關稅」打擊面廣泛,導致全球貿易環境急劇惡化。儘管此後在國內外各方抨擊和游說之下,美國不得不給予貿易夥伴90天的談判寬限期,並與首批18個關鍵貿易夥伴開展關稅談判,但美國強調,如果90天緩衝期內不能達成協議,這些關鍵貿易夥伴將會重新被加徵高額對等關稅。從實際談判的進展來看,除了傳統盟友英國之外,美國與多數關鍵貿易夥伴之間的談判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除中國以外,多數關鍵貿易夥伴與美國的談判截止日期均為7月8日。在此期間,如果雙方都無法達成協議或共識,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一是自7月9日起,美國對這些關鍵貿易夥伴重新加徵高額對等關稅;二是美國迫於形勢,同意延長談判寬限期。
由於關稅談判結果關係國家重大利益,各國普遍承受了國內鋼鐵業、汽車業、農業等產業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同時急需出口為低迷的經濟提供助力,並不會輕易讓步。因此,歐盟、日本、韓國等多數關鍵貿易夥伴預計會在討價還價中獲取更多的豁免,將關稅的短期影響降至最低。儘管美國釋放了不排除對「誠意談判國家和貿易集團」延長期限的訊息,但如何界定「誠意談判」,以及相關貿易夥伴能否都得到延期,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二:美國何時重啟減息
自今年初特朗普上任以來,美聯儲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一直按兵不動,折射出其在減息問題上正面臨「兩難」處境:
一方面,為前瞻性地預防經濟衰退出現,聯邦基金利率有必要向中性利率水平靠攏。目前利率區間已較長時間停留在4.25至4.5厘,距離短期內相對合理的中性利率區間3至3.25厘仍有相當距離。
另一方面,面對特朗普政府積極推動加徵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美聯儲又不得不高度警惕通脹反彈的風險。上個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出,關稅的總體影響有多大、會持續多久、什麼時候完全體現出來,都非常不確定,這將影響美聯儲的政策思考。由此反映出美聯儲對於特朗普上台後所採取的關稅等政策較為擔心,認為其很可能導致後續美國通脹顯著反彈。總的來看,上半年美聯儲在防衰退和防通脹之間,略偏向後者,即傾向於「不急減息」。
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6月最新決議再次強調,儘管淨出口波動對美國經濟數據產生了影響,但經濟指標顯示美國經濟活動仍在持續穩健增長,失業率維持在低位,勞動力市場狀況保持良好,而通脹水平仍然略高。
儘管6月「點陣圖」揭示,19位政策制定者對2025年末的利率預期中位數介於3.75至4厘之間,意味着下半年利率將在現有基礎上累計下調0.5厘,這與3月會議的結果基本一致。但詳加推敲的話,不難發現有兩個細節:一是支持減息的「鴿派」人數在減少。預計今年不會減息的官員增加3人,預計減息兩次的官員減少1人,預計減息一次的官員也減少2人。二是減息進程有所縮短。3月的「點陣圖」預示2026年將減息0.5厘,而6月這一預期已調整為減息0.25厘。不過,鮑威爾在6月24日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又強調,各種減息路徑均有可能,不排除提前減息可能,6月和7月的數據很重要。
綜合分析,下半年美聯儲在減息的時間、節奏和力度等方面仍存在較大變數,如果要提前減息,9月議息會議作出決定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不確定三:地緣風險多點共振
今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地緣政治風險呈現多點爆發、快速升級的特徵,俄烏衝突、紅海封鎖、印巴衝突、伊朗與以色列對抗等熱點交織共振,推動國際秩序趨向更複雜、更危險的方向演變,導致全球避險情緒不斷升高,進一步拖累世界經濟的復甦步伐。
首先,俄烏衝突烈度持續升級。今年俄烏雙方高精度武器與無人機大量使用,跨境遠程襲擊明顯增加,戰場空間向本土縱深與能源命脈延伸,西方對烏軍援從「防禦性裝備」轉向「進攻性系統」。俄烏衝突持續升級,疊加美國急欲從歐洲事務抽身,要求歐洲各國獨自承擔防衛責任、大幅提高國防開支佔比,限制了歐洲將更多的財政資源用於刺激經濟復甦。
其次,胡塞武裝非對稱作戰挑戰傳統海權霸權。胡塞武裝綜合使用高超音速導彈、磁性水雷、無人機蜂群飽和攻擊等手段,將封鎖範圍從紅海擴展至地中海沿岸的以色列海法港,並通過對美國航母的頻繁攻擊實現低成本高威懾。這種非對稱消耗戰術導致蘇伊士運河通行量驟降40%,尤其是75%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被迫放棄紅海航線,繞行非洲好望角,導致單船運輸成本激增近百萬美元,航程時間延長一倍。這無疑嚴重衝擊了美西方供應鏈的穩定,對全球能源價格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再次,印巴衝突重挫印度的「大國夢」。儘管印巴衝突持續時間較短,但對南亞次大陸乃至於中東、亞太和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都產生了重大衝擊,其影響通過貿易中斷、金融市場震盪、農業與水資源危機等多重路徑擴散。同時,由於印巴之間並未真正解決邊境衝突的根源,尤其是印度在衝突中以水資源為武器將為下一次地區衝突爆發埋下伏筆。
最後,伊朗與以色列對抗引爆中東火藥桶。6月13日,以色列出動戰機對伊朗核設施、軍政要員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引發伊朗的猛烈報復,多輪導彈攻擊重創了以色列重要港口和城市基礎設施。6月22日,美國為支持以色列,出動戰機摧毀了伊朗重要核設施。衝突外溢導致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運輸設施遭到破壞,進而影響到全球石油供應的穩定性。
展望下半年,上述地緣政治風險短時間內還看不到全面和平解決的可能,甚至不排除會爆發更大範圍和更高烈度衝突的可能,從而推動全球原油、糧食等商品價格急劇走高。以伊朗與以色列對抗為例,儘管6月24日美國宣布伊朗和以色列將全面停火,由於伊朗的關鍵核設施和濃縮鈾原料並未遭到毀滅性打擊,這是否美、以的權宜之計尚有待觀察。從歷史經驗來看,以色列在得到喘息之機後,再次對伊朗發動打擊的可能性不低。一旦雙方對抗重啟甚至進一步升級,將對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霍爾木茲海峽承載着全球37%的海運石油和25%的液化天然氣貿易,如果伊朗為報復美、以攻擊而封鎖海峽,以及美、以對伊朗能源設施實施打擊,將引發全球能源市場的劇烈動盪。對於美國而言,如果捲入中東地緣衝突過深,則可能被迫增加國防預算以支持其在中東較長時間內開展軍事行動,同時還要承擔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支持,這將進一步加大美國本已沉重的財政負擔。
總的來看,2025年下半年外部環境確定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複雜交織,有可能影響全球資本流動、匯率變化和外貿格局,從不同側面給中國經濟帶來結構性機遇和挑戰。但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只要堅持「以我為主」、強化戰略定力,憑藉自身強大的經濟韌性、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充足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及不斷迸發的創新動能,疊加更加多元化的出口市場,針對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複雜環境中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朝着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穩步邁進。
(作者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