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Labubu全球爆火,圍繞潮玩IP的商業價值,市場展開了廣泛討論。回顧泡泡瑪特(09992)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其實也是幾經沉浮,成功之路充滿了偶然性。在筆者看來,其中有兩點因素值得關注。\李靈修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正式於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即大漲83%。彼時正逢疫情封關,但為了配合品牌宣傳,全港主要商場基本都能見到泡泡瑪特的販售機,沙田新城市廣場甚至還有公司專營門店,常見到年輕消費者在此大排長龍。
潮玩市場不可捉摸
當時泡泡瑪特的人氣角色Molly,其設計師為香港藝術家王信明(Kenny Wong)。Molly誕生於2006年,後在2016年授權泡泡瑪特推出盲盒,爆紅後成為首屈一指的潮玩IP,也是支撐泡泡瑪特銷量的主力產品。
但潮玩的生命周期不可捉摸,Molly的市場號召力迅速萎縮,其在泡泡瑪特營收中的佔比,從高峰時期的40%一路下降至2022年的16%。香港市面上一度難以見到泡泡瑪特的身影。反映在公司的業績上,就是營銷支出大幅增加,會員複購率卻持續下滑,淨利潤與毛利率雙雙走低,這也直接影響到資本市場的信心。泡泡瑪特股價在2022年跌至歷史低點8.65元,不足IPO發行價(38.5元)的四分之一。
我們再來看一下Labubu,該IP其實早在2019年就已出道了,最初是作為泡泡瑪特「THE MONSTERS」精靈系列中的一個角色登場,長期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但在2024年迸發出驚人的商業價值,頻獲國際明星的青睞。在6月10日的永樂2025春季拍賣會上,一款高131cm的初代藏品級薄荷色的Labubu,竟拍出了108萬元的天價。
母憑子貴,泡泡瑪特近兩年股價大翻身,目前市值水平達到3500億元,幫助公司創始人王寧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十。同為一家品牌旗下的潮玩IP,甚至都是出自香港設計師之手(Labubu設計師為香港藝術家龍家昇),為何Molly與Labubu的命途如此懸殊?可能那些潮玩粉絲無法給出統一解釋,而錯失泡泡瑪特大牛股的機構投資者們,自然也是難以理解的。
品牌出海收穫驚喜
Labubu的網紅晉級之路上,有兩大助力至關重要。首先是IP運營能力提升。2022年底,泡泡瑪特決定將旗下IP的產品形態,由普通塑料手辦轉向搪膠毛絨玩具,從以往用塑料刻線的毛髮造型變為毛絨質感,眼睛與手腳都可以活動,衣服可以穿搭。可以說,產品的表現力與可玩性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在粉絲眼中,Labubu過去只能作為家居擺件,但成為搪膠毛絨玩具後,隨身攜帶之餘亦能參與到日常擺拍之中,也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上把Labubu秀出來。過去「盲盒經濟」的主要銷售邏輯包含兩點,即隨機性獎勵與買家收集癖。但在泡泡瑪特的IP運營之下,Labubu承載了藝術審美與社群歸屬的特性,為消費者提供的情感價值遠超過去的盲盒產品。
其次,品牌出海收穫意外驚喜。後疫情時代,泡泡瑪特積極參與出海熱潮,特別是東南亞市場的開拓十分成功。2024年4月初,韓國女子組合BLACK PINK的泰國成員Lisa首次在網上晒Labubu,這也是被外界公認的泡泡瑪特「破圈時刻」。
泡泡瑪特的核心消費群體是社交媒體一代,Lisa的主動帶貨引發顯著的跟風效應。在明星網紅示範下,Labubu以奢侈品牌「包搭子」形象示人,泡泡瑪特自此擺脫了玩具定位,身價扶搖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