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王力嶠、黎鴻業重慶報道:斑駁生鏽的老駁船栓柱旁,全息投影正重現百年前舳艫相繼的盛景;昔日英國領事館的紅磚牆,如今在「文物醫生」的巧手下重煥生機。6月17日,參加「重慶行」的香港學子來到經歷3年的保育工程後重獲新生的重慶開埠遺址公園,了解這一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戰略中重要文化地標的活化與保育。
園區內,每一棟建築都被重新賦予生命,保留了它的歷史價值。在「立德樂洋行」舊址的修復中,團隊發現時建築物外牆已被灰覆蓋,歲月的侵蝕導致牆體脆弱不堪。專家們透過對磚體材料的微觀分析,調配出成分、色澤、硬度近乎一致的修復材料,重現牆體1981年的面貌,團隊在修復過程發現的英文「立德樂洋行1896」橫牌也被保留下來。現今「立德樂洋行」已被活化為辦公室,但內部仍然保留着西式建築風格。
建築採用中式重簷歇山式屋頂,「如意式」寶頂,西式的壁爐煙囱,西式的拱門建築;洋行內的護牆板亦採用西式的雕刻風格,在木板上雕刻出蝙蝠,意即福從天降。從正門進入,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巨大的紫水晶,意即紫氣東來,展現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舊時每層獨立的立德倉庫被貫通成為一間三層的展覽館,紀錄了由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至重慶被強迫開埠的歷史。展品包括繪畫、文獻檔案、沉浸式影像和實體文物等,紀錄當時的生活百態,將重慶開埠的複雜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此外,舊倉庫內還改造了書吧,百年石階也成為市民的休閒場所。現場有遊客感慨,自己曾經在書本中學到關於重慶開埠的歷史,如今親臨開埠公園後,感覺歷史在眼前活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