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重慶行之3/港生走近大足石刻 品味千年藝術魅力

  圖:參加「重慶行」的香港傳媒學子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

從人工雕琢的古代石刻,到爆款遊戲《黑神話:悟空》中的取景地,近日「2025范長江行動一重慶行」(重慶行)的香港傳媒學子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在千年石窟藝術中探尋中華文明的根脈與延續。大足石刻研究院紀委書記胡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足石刻依託數字化技術與創新跨界合作,不僅實現文物的永久性保護,更通過與熱門遊戲《黑神話:悟空》的聯動,吸引年輕群體關注,讓千年石刻藝術煥發時代生機。\大公報實習記者 劉秋樺

栩栩如生的石刻,形態各異的人物,更以連環畫形式將佛教故事展現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來到大足石刻,港生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藝術造詣。

數字化保育:讓石刻「永葆青春」

走進景區,遊客首先可以在數字化場館中欣賞立體逼真的大足石刻紀錄片。影片以全景視角展開──鏡頭從寶頂山石窟群緩緩升起,「經變圖」中挑擔的商販、敲鐘的僧人彷彿從石壁裏走了出來。佛龕上的紋路清晰可見,石刻原本褪色的彩繪在數字修復下重現鮮艷。港生紛紛仰頭,目不轉睛地注視着精美的石刻。巧妙變換的視角讓人身臨其境,配以精彩的解說,讓人沉浸式體驗大足石刻的美輪美奐。

大足石刻的數位化保護始於對文物本體的精準記錄。胡蓉介紹,研究院通過三維掃描、3D建模等技術,對石刻進行毫釐級數據採集,並建立數字化檔案庫,為後續的研究與展示奠定基礎。針對重慶潮濕多雨的氣候對石刻造成的侵蝕,文物保護中心採用科學監測手段,即時調控環境溫濕度,並通過「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褪色、破損區域進行物理修復。例如,曾歷經8年對千手觀音造像的修復,採用礦物質顏料與傳統大漆工藝,既還原歷史風貌,又增強文物的抗老化能力。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鄺雅文感嘆:「看到千手觀音造像覺得十分震撼,細看雕刻十分精緻,想像不出缺乏工具的古人是如何精準地完成比例和諧又活靈活現的石刻,真是嘆為觀止。」

「數字化不僅是保護手段,更是讓石刻『活起來』的關鍵。」胡蓉指出,研究院正探索將數字資源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如VR遊覽、線上展覽等,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讓全球觀眾足不出戶即可感受石刻魅力。

破圈聯動:《黑神話》強勢「引流」

大足石刻與現象級遊戲《黑神話:悟空》的跨界合作,成為傳統文化活化的經典案例。胡蓉透露,遊戲團隊經實地考察後,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視覺衝擊力與文化內涵,結合3D建模資源,將寶頂山石刻場景高精度地還原於遊戲中,引發玩家對文化遺產的強烈興趣。她提到,以往大足石刻每年的遊客人數大概在100萬人次左右,而去年《黑神話:悟空》走紅後,大足石刻的年訪客人數躍升至140萬人次,年輕群體佔比顯著提升,許多遊客直言「為遊戲中的場景而來」。此外,胡蓉表示,大足石刻古蹟現場對遊客的容量有限,而與遊戲的跨界合作打破了傳統文旅的地域限制,將石刻故事與現代審美接軌,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

目前,大足石刻數字化應用仍在探索階段,胡蓉坦言,如何將數據轉化為消費級產品、平衡保護與開發關係,仍是未來需攻克的課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雙向奔赴」,正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傳承開闢廣闊空間。

「800年前,趙智鳳以生動的石刻弘揚佛法,在當時就是一種對於文化傳播的創新。今天,我們也要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胡蓉說,未來研究院將繼續探索多元傳播路徑,如VR技術重現佛教故事場景,以舞劇、音樂劇等形式演繹石刻背後故事等。「文化傳播需要『因人施講』,未來我們還會針對青少年設計互動講解,讓歷史開口說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