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共創共享/從「和中國交易」到「向中國學習」\戈 峻

上周結束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說了一句讓許多國際企業深有感觸的話:「外企要向中國學習,把中國經驗引入全球管理中。」這讓我想起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200萬輛電動車下線時,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的感慨:「中國供應鏈的效率與創新力,正在重新定義全球製造邏輯。」

上述言論揭開了一個關鍵轉折——當中國不再是簡單的「市場」或「工廠」,當「世界工廠」進化為「全球創新實驗室」,在華外企的戰略關鍵詞正從「Deal with China」(和中國交易)悄然轉向「Learn from China」(向中國學習)。

創新領域從跟跑到領跑

中國市場定位轉變的背後,是中國商業生態的質變。單是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就達到130萬億元人民幣,佔全球GDP的18%,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十年,中國不僅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更在數字經濟、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杭州的「城市大腦」用算法優化交通,深圳的無人機企業重新定義物流,合肥的「量子大道」聚集着全球頂尖的量子計算團隊。這些創新不是實驗室裏的孤島,而是深度嵌入消費市場、產業鏈條的活態生態。外企若想在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力,就必須理解「中國速度」背後的底層邏輯:從「政策引導+市場驅動」的雙輪模式,到「用戶共創+快速迭代」的產品哲學,從「產業生態協同」的組織方式,到「技術普惠」的價值導向等等。

向中國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一種面向未來的商業思維。除了特斯拉,不少企業已經在學習的路上。聯合利華在成都設立「中國研發中心」,不再簡單複製歐美產品,而是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護膚習慣開發「小包裝」、「分齡護理」等創新品類;寶馬在瀋陽建設「燈塔工廠」,將中國的柔性生產線經驗反向輸入德國;星巴克在深圳開設「數字飛輪實驗室」,從中國的移動支付、私域運營中提煉出「全渠道會員體系」,並已在亞太地區推廣;英特爾在中國成立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與本地企業合作開發針對中國市場的AI解決方案;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運用數字化營銷,通過微信小程序實現個性化定製服務,這一模式如今已輸出到歐洲和北美地區。

引領全球商業範式轉變

上述案例證明,當外企跳出「中國市場特殊論」的偏見,以開放心態解碼中國商業實踐,往往能獲得超越單一市場的戰略啟示,而更深遠的意義是這種學習正在重塑全球商業文明。

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既是超大規模市場,又是「技術─產業─市場」高速迭代的最前線。在這裏,5G基站建設與工業互聯網應用同步推進,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與充電網絡布局互為支撐,這種「應用牽引─技術攻關─產業升級」的閉環,為全球提供了「創新加速」的中國方案。外企的「學習」,本質上是在參與一場全球商業文明的對話: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從「市場紅利」到「創新紅利」,中國正在為世界貢獻新的商業範式。

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Learn from China」並非來自中國的驕傲表述,而是國際化企業相互融合、共贏未來的必然選擇。當中國以「新發展格局」融入世界,當「雙循環」釋放更大市場潛力,外企學習中國的能力將成為其全球競爭力的又一核心指標。這不是簡單的策略調整,而是一種商業文明的進化——從單向的「輸出─接受」,到雙向的「互鑒─共生」。

正如一位跨國公司CEO所言:「今天的中國,正在教我們如何定義未來。」而這,或許就是全球化最美好的模樣。\(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