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和一位家長Lily商討孩子的未來教育安排,她的孩子剛滿周歲,開始規劃進入幼稚園,問應如何計劃孩子的教育支出。
Lily和很多家長有近似想法,便是為了想令孩子贏在起跑線,打算由幼稚園階段開始,到小學時會花較多金錢在孩子的教育中,包括報讀不同興趣班及讓孩子到國際學校讀書等,她亦在計劃搬到名校網居住。單是預算每月學費及雜費便已花上萬多元,就算如此亦絕不「手軟」,但同一時間,她又認為花在孩子教育的支出應該有「封頂」安排,即是按家庭的負擔能力及平衡其他家庭財務需要而決定一個金額。根據這兩方面考慮,原來她已有想法,便是孩子將來不會安排到海外升學。
其實沒有任何一種必然正確的教育基金規劃方法,但父母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要清楚為孩子提供教育安排是想達到什麼效果。供書教學一定是父母的責任,亦是不能半途而廢的計劃。能力容許的話,一般都是由孩子出生到完成大學為止,可以說是一個超過20年的安排。
很多家長有相信孩子要贏在起跑線的迷思,又擔心不跟隨便會落後其他家長,所以在孩子還未開始進入小學時已經大灑金錢,為孩子報讀不同課程,期望能夠從幼稚園開始便一帆風順,入到心儀的學校,直到大學畢業。但是這些想法導致孩子在年幼時已經花去大部分預算,而到孩子成長及修讀中學階段時,可能已經花去絕大部分的教育儲備,而且因為早花掉儲備,而難以利用複式效應製造更多儲備。
我認為單憑孩子小學或更年幼時的學習表現,而認定孩子將來能夠應付高中學習及考試要求是不靠譜的,他們成長後未必能夠在香港升讀心儀的大學或學科,而且香港因地方較小,大學有些科目是沒有提供的。當知道孩子未能達到期望時,家長卻因在孩子較年幼的學習階段時已動用大量儲備,而未能安排到海外升學,變相限制了選擇,可能不幸地出現贏在起跑線但輸在終點的結果。
讓孩子愉快學習 多了解興趣
另一方面,隨着孩子成長,他們的個人想法及朋輩影響,將會改變他們年幼時的興趣,所以我認為不需要在孩子很年幼時便投放過多資源,反而不妨在初中或以上級別時讓孩子愉快學習,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興趣,平常家長亦可以多用時間和他們傾談,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愛及關懷,加強他們將來面對任何挑戰的勇氣及能力,然後保存適當資源到將來用作升讀大學之用,到時就算香港沒有合適大學或學科,都有能力選擇海外升學,面向世界。
如果孩子非常優秀而毋須用家長為他們儲蓄的教育儲備,這筆資金亦可以留作未來他們創業需要,又或作為父母的退休儲備,相信在整體家庭理財規劃上有更大彈性。
(作者為家庭理財教育學會會長及認可理財教練,任何查詢可發電郵到alvinlam@ffe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