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黃彥彰、鄧伊鴻重慶報道:6月17日,香港傳媒學子來到重慶市規劃展覽館和重慶工業博物館,透過參觀對重慶市的歷史與工業發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探尋這座山城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在這座未來之城。
學子們參觀的第一站重慶市規劃展覽館,位於長江與嘉陵江交匯的城市風景眼,以「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為主題,通過現代科技與歷史人文交融的展陳方式,全景式呈現重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專項規劃」展廳,一個個精密巧妙的模型、一塊塊翔實豐富的展板映入眼簾,學子們坐上展廳內的座椅,展覽依託聲光投影技術和三維立體建模,讓學子體驗了李子壩站「輕軌穿樓」這一科幻神奇的全過程。而「全息影院」中營造出的生動鮮活的全景空間,通過「六面屏」包圍式仿真環境,展現重慶發展中的無數重大歷史瞬間,帶來立體的視聽影像和交互感受。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鄧伊鴻說道:「規劃館如同坐落在兩江四岸的『會客廳』,能夠讓更多像我這樣的『原住民』和像香港學子這樣的『背包客』了解重慶、讀懂重慶、熱愛重慶。」
下午,傳媒學子們踏入重慶工業博物館,這座在曾經的重慶鋼鐵廠廠區上建造而成的博物館收藏着許多有近百年歷史的生產設施設備。其中作為鎮館之寶的是一部於1905年由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8000馬力蒸汽機,據今已有百年歷史。這座巨型的機器從清末時期便投入使用,一直到建國後依然奮戰在生產第一線,為我國的建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用身上的鏽跡向學子們展示着他所作出的貢獻。
除了從一座座雄偉的機器窺得工業的發展歷史之外,傳媒學子們還在博物館採訪了一位當初在重鋼廠區工作的女工,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那段崢嶸歲月。
這位山城女工姓楊,操着一口地道的重慶話,已經69歲的她身體依然硬朗。她笑着告訴學子們,她的父輩,甚至父輩的父輩都在這個廠區工作。她22歲時便在廠區工作,每日工作八小時,每周休息一天,而作為廠區內煤爐工的父親每工作一段時間便要休息30分鐘,從而避免身體長期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而造成致命的危險。「我們過去的日子啊,真的不容易哎!」採訪末尾她這樣說道,嘴上卻掛着笑容,對過往的生活感到驕傲,亦對當下的生活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