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2025年范長江行動 香港傳媒學子重慶行之4/重慶小麵飄香 港學子探尋產業鏈

  左圖:學子參觀小麵產業園。\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右上圖:學子現場試吃重慶小麵。\大公報實習記者 黎鴻業攝;右下圖:重慶小麵是承載山城文化與味蕾記憶的傳統美食。

一碗重慶小麵,從碼頭工人的簡易吃食,到如今的城市美食名片,承載了巴渝文化,見證着歲月變遷。參加「范長江行動」重慶行的香港傳媒學子近日踏入大渡口小麵產業園,在撲面而來的濃郁醇厚的小麵香氣中,學子探訪了小麵美食文化,了解地方特色美食如何在政策扶持、科技驅動與文化挖掘的合力下,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征服年輕人的味蕾,成長為拉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力量。\大公報實習記者 錢宇希、陳雯靜

來到產業園,學子們首先品嘗了重慶小麵—味道麻辣鮮香,麵條入口爽滑彈牙,骨湯醇厚濃郁,引人回味。

速食加工 「國民小吃」轉型

重慶小麵,這碗承載山城文化與味蕾記憶的傳統美食,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為重慶經濟新引擎。來自重慶味之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志堅介紹稱,當前重慶市小麵門店已超8.4萬家,2023年產業鏈產值突破400億元人民幣,預計2030年將達1200億元人民幣,躋身千億級產業集群。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讓這碗「國民小吃」煥發新生,展現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數字化的現代轉型。

為了讓市民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亦能隨時享受到這份來自重慶的美味,「速食小麵」應運而生。學子在現場看到速食的重慶小麵,包括獨立包裝的麵條、醬料包和配菜,「重慶小麵不僅是美食,更是城市文化的鮮活載體。」重慶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任張陶明在接受採訪時向香港學子們介紹,「我們與江南大學、西南大學聯合研發,盡可能還原小麵的口味,保質期延長至6個月以上。我們希望將小麵打造成重慶的『美食伴手禮』,讓遊客把山城味道帶回家。」

學子們沿着參觀通道走進生產車間,透過玻璃幕牆,能看到工人們身着無菌服,在全封閉生產線旁嚴謹操作,標準化流程有序運轉,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科技中煥發新生。車間中央的中控屏實時顯示着溫度、濕度等數據,全流程實現標準化管控。「傳統小麵講究『三鹼水二和麵』,現在我們用數控設備精準調控酸鹼度,既保留手工口感,又能批量生產。」技術人員指着監控屏介紹。

科技助力 小麵走向世界

當談及年輕群體與小麵產業的關聯,張陶明表示:「『老闆,來碗小麵』,這句重慶口頭禪流傳數十年,早已融入市民生活。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僅愛吃小麵,更關注產業發展。過去受限於技術,小麵難以保存和運輸,現在我們突破行業瓶頸,將保質期延長,為年輕創業者和從業者打開了新機遇。」

當前,重慶的速食小麵不僅銷往全國,更開始試水海外。速食小麵的興起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體現,更反映了現代生活的需要。有學子在參觀時認為,速食食品對忙碌的打工族和年輕人意義重大——下班或放學後筋疲力盡時,一碗速食小麵可以提供快速的便利與溫暖慰藉。「科技讓重慶小麵、螺螄粉等地道美食跨越地域限制,走進千家萬戶,不僅促進文化交流,還讓身處異鄉的人隨時品嘗到家鄉的味道。這種味蕾上的連接,早已超越了美食本身,承載更深的情感與意義。」

在大渡口小麵產業園,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不僅延續這份舌尖上的鄉情,更讓巴渝文化隨着一碗碗小麵走向世界,成為傳遞中國味道的生動載體。正如張陶明接受採訪所說:「每一碗小麵都是重慶的文化使者,我們希望用創新守護傳統,讓世界愛上重慶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