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抗戰勝利80周年 重走大公報抗戰路/圖文兼備勇揭日寇暴行 年僅25失蹤茫茫戰地 大公名記方大曾 報道「七七」第一人

  左上圖:1935年,方大曾在綏東(今內蒙古中部)戰地採訪時留影。左下圖:方大曾在「七七事變」期間拍下第29軍戰士守衛盧溝橋的相片。右圖:1937年,方大曾在今天河北保定地區發出最後一篇戰地通訊後便從此消失。圖為北京大學師生參觀河北保定方大曾研究中心。\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烽火硝煙牽國運,文章報國自當先。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奮起反抗,全國上下共同書寫了一部艱苦卓絕、禦侮保國的壯烈史詩。在這一過程中,《大公報》挺起文人風骨,以筆為槍,文章報國,喚起國人奮起抵抗的鬥志,彰顯了大報風範,展現了報人高格。

今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大公報》創刊123周年。值此特殊節點,《大公報》追隨前輩報道抗日戰爭的歷史足跡,從即日起推出《抗戰勝利80周年 重走大公報抗戰路》系列專題報道,銘記「七七」,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城西南要道,盧溝橋上炮聲驟起……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起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就此拉開序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闢了東方主戰場。在這場震驚中外的戰事中,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新聞人是年僅25歲的方大曾(筆名小方)。

在此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小方以大公報前線記者的身份發出一篇篇戰地通訊與一張張照片,有力揭露了日軍暴行,幫助人們及時了解北方戰場的戰況,極大激發了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志。然而,1937年9月18日,在今天河北保定地區發出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之後,這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卻從此再無音信……\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實習生宛辰歌

七月的北京城,夏雨淋漓,頗有些濕熱難耐。從市中心向西南驅車20公里,就是盧溝橋。大公報記者近日登橋四顧,501個姿態各異的石獅子,彷彿在述說着88年前發生在這裏的沉痛記憶……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附近炮聲突起,打破了北平城的沉靜,也驚醒了一個正在家中休假的年輕人。10日一早,帶上相機和膠卷,方大曾跟母親和妹妹匆匆作別,迎着驚慌逃離西南市郊的百姓,隻身逆行,直奔戰事中心。

勇敢記錄暴行 出乎日寇意料

「在豐台岔道口,我被幾名日軍截住,他們懷疑我是中國軍隊的高等偵探,理由是新聞記者沒有勇氣到日軍方面來。一小時後,我被放行。穿過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北平的西南郊已完全布滿了日軍,野蠻的暴戾行為發作起來。農民們被強迫割平自己的莊田,割完之後,還被活活的埋在地上,只留一個頭在外面,等他們慢慢死去。至於婦女們所遭遇的命運,更不忍想像了!」以上記述分別來自小方的《戰地筆記》和《盧溝橋抗戰記》。他成為了報道「盧溝橋事變」的第一人。

激動預言 鼓舞民族抗戰

7月11日至22日,小方在家中奮筆完成長篇通訊,並且洗印了盧溝橋、長辛店被日軍轟炸後慘狀的照片。在這組圖文報道中,他激動地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7月13日,北平家中,小方在緊張工作中度過了自己的25歲生日。而這,竟也是他人生最後一個生日。

與范長江約好到保定採訪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意圖迅速消滅河北中部的中國軍隊。而此時,小方也按照與大公報名記范長江的約定,先抵達保定展開採訪。由於戰場形勢愈發緊張,此時的小方已不具備沖印照片的條件,他便把拍完的膠卷帶在身上,隨時找尋時機沖印。

「平漢線的情況,是處於非常危急的局面之下……前方的部隊,有一部分必需再好好的訓練一下,才足以和頑強的敵人作戰。」1937年9月30日,《大公報》第二版刊發了有觀察、有分析、有議論的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這也是小方留給世人的最後一篇新聞報道,之後小方便在戰事吃緊的保定大地離奇消失、再無音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