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蘇軾論濁酒,「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倒讓我在苦苦吟誦中,感覺有絲絲苦澀的雜味。
「生、死、窮、達,不易其操。」可謂蘇東坡一生的寫照。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榮大辱,大悲大喜,大窮大達。還有誰能像他一樣?一生共有三十次委任,官做太守;又像君子翻書,小人變臉一樣,十七次失寵或遭貶被流放,還蹲過一百三十天大獄,其罪名大至「欺君之罪」;又被貶到黃州,自號為「東坡居士」自食其力,幹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活。
蘇軾一生「不易其操」,我認為還有半句:不易其好。終身嗜酒,不改其好。蘇軾酒量不大,動輒微醉、醉矣、大醉,每有醉多逢老友新朋,多有大事好事,或逢災事惡事,酒必到,逢酒多飲,酒醉必有大作,必暢快淋漓。且看其《前赤壁賦》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先是「舉酒屬客」喝得興起,借酒抒情,又是浩浩乎,又是飄飄乎,酒醉之處,「羽化而登仙」。繼而進入酒醉的第二階段,「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樂甚樂乎,由微醉進入大醉之階,抒發其醉,扣舷而歌,又敲又打,又誦又歌,又談古論今,又抒情詠志。蘇軾醉之三階段,客喜而笑,高興極致,歡暢極歡,是「洗盞更酌」不醉不歸。醉境為仙,最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東坡之飲通宵達旦;之醉,醉到黎明。蘇軾喝的是不是「一壺濁酒」?東坡之豪情,酒後醉後足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豪情直達九天,蘇軾的豪情不同於李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陸游陸放翁有道:東坡之豪性,非他人之豪性。「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什麼環境造就什麼人,在黃州那些艱苦歲月中,讓世人方知蘇軾乃廚之高手,他發明的東坡肉,傳至今日,仍是膾炙人口的一道名菜。蘇軾還發明了一種青菜羹,其名叫東坡羹,其實這道羹是為他自做的酒而生,東坡肉為下酒,東坡羹為醒酒,重要的是東坡還自己造酒,每有客來,蘇軾除親自下廚而為,還要去取自己釀製的酒,可惜的是東坡酒卻未能傳下來,我以為是東坡自釀,一種地道的土酒,並未有「絕技」,很多人家都會,故東坡酒被逐漸取代。二是這種酒就是濁酒,直到現在,黃州一帶仍有自家釀製的一種土酒,因其發渾發稠,也稱濁酒。因此,蘇軾不但喝過濁酒,而且常喝,客來必喝,且會自釀自製。
酒到北宋時得到極大的解放和飛躍。《清明上河圖》上清清楚楚地畫着大小幾十處酒樓、酒舍、酒棧、酒坊。北宋商業極其發達,民間酒店、家庭酒坊,遍及城鄉。製酒技術得到充分普及、推廣。釀酒的原料大都是糜子、黍子、穀子、稻子、豆子,經過簡單的蒸熟發酵,糖化培菌,產生出醇、醛、酸等物質,配上麥曲就能出酒,這種酒就是濁酒。有的濁酒其濁至甚,猶如沖淡的米湯。
北宋時期,民間私造私釀的土酒遍布城鄉,成為當時鄉間活躍的鄉村經濟的元素。一碗、一壺直至一桶濁酒喜相逢是常有的事。自北宋以後,篩酒逐漸減少。酒的釀造方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包括酒曲的製作,釀酒的原料、釀酒的技術都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陸游是南宋人,且因家境心境之故,是位自釀土酒的高手,陸放翁是真正喝過濁酒的大家,而且喜好濁酒這一口,喝濁酒醉了才過癮,心情才舒暢。才有「一杯濁酒即醺然,自笑閒愁七十年」,才有「但有老盆傾濁酒」,才有「濁酒未傾心已醉」。陸放翁喝濁酒是另一番境界,陶陶然,飄飄然;怡怡然,醉醉然,濁酒也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