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關係/歐洲「左右搖擺」的戰略迷失\宇 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日前訪問歐洲,成為中歐關係發展的重要節點。此行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中歐領導人會晤前的關鍵籌備階段。然而,歐盟對華政策上的搖擺與矛盾卻愈發凸顯。

歐洲對華試圖通過對抗爭取美國支持,又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尋求對華合作,暴露其對華戰略視野的局限性與內在邏輯的混亂。這種「非此即彼」的戰略迷思,阻礙了中歐關係的穩定發展,也削弱了歐洲在全球變局中的自主性。

今年一季度,中歐雙邊貨物貿易額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1.4%。我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我國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是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截至2025年6月10日,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顯示雙方產業鏈的高度依存。然而,這種經濟依存並未轉化為戰略互信,歐盟內部對中國經濟實力快速提升產生嚴重焦慮,當然也受到美國施壓的裹挾。

特朗普政府對歐盟徵收高額關稅的威脅,迫使歐洲在美歐與中歐之間左右搖擺。歐盟一方面試圖通過限制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緩解本地產業壓力,另一方面又在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中呼籲中方「重塑貿易關係」。這種「既防範又依賴」的矛盾心態,暴露了歐洲對華政策的短視與功利。

歐洲對華戰略的局限性源於當前歐洲面臨的困境。首先是安全焦慮。俄烏衝突持續消耗歐洲資源,迫使歐洲強化對俄制裁的同時,又需維持與俄羅斯的有限能源聯繫;其次是美歐盟友關係困境。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等政策吸引歐洲製造業投資轉向美國,而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施壓則進一步加劇歐洲對跨大西洋關係的不安全感;三是發展困局,歐洲既擔心中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趕超」,又無法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多重困境和壓力,使歐洲將中國定位為「制度性對手」與「經濟競爭者」,卻忽視了中歐合作的結構性機遇,使得歐盟錯失深化對華合作的機遇。

中美經貿談判的進展凸顯歐洲對華政策的被動性。2025年5月,中美在日內瓦舉行首輪高層經貿會談,美國宣布將對華降低關稅的舉措,被解讀為中美關係緩和的信號。相比之下,歐洲在對華經貿摩擦中的角色更顯尷尬。一方面,歐盟試圖通過援引《國際採購工具》(IPI)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公共採購市場,引發中方強烈不滿;另一方面,歐盟又在美歐貿易談判中試圖將中國作為籌碼,以「打中國牌」換取美國關稅豁免。這種「以鄰為壑」的策略,不僅未能緩解歐洲面臨的外部壓力,反而加劇了中歐關係的不確定性。正如王毅表示,中歐關係發展歷程表明,雙方關係的定位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合作是主基調和壓艙石,雙方應在這一框架下通過溝通妥處分歧。然而,歐洲對華政策的實用主義傾向,使其難以真正踐行這一原則。

歐洲戰略視野的缺失,還體現在其對全球治理議題的消極態度。中歐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治理、公共衞生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歐洲政界卻未能將經濟雙贏轉化為戰略共識反而陷入「防禦性對抗」與「務實性合作」的搖擺中。這種分裂不僅削弱了中歐合作的穩定性,也使歐洲在全球治理議題中失去話語權。

歐洲對華戰略的短視在於其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偏差。一方面,歐洲試圖通過強化「戰略自主」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但另一方面,其在安全與經濟領域的深層次依附性又使其難以真正獨立。在對華政策上,歐洲既希望借助中國平衡美國影響力,又擔心中國崛起會衝擊其傳統優勢。這使歐洲在制定對華政策時缺乏連貫性與前瞻性。歐洲需要從「系統性對手」的定義中走出來,承認中歐之間存在差異的同時,也要看到合作的可能性。然而,歐洲政界受制於國內政治博弈與外部壓力,往往選擇將中國視為「威脅」,而非「機遇」。

中歐關係的未來,取決於歐洲能否走出戰略迷失,真正以平等、務實的態度看待中國。王毅指出,雙方應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為人類文明作出中歐新的貢獻。這不僅是對中歐50年交往經驗的總結,也為未來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

如果歐洲繼續在「對抗敘事」與「實用主義」之間搖擺,不僅會錯失深化合作的機遇,更可能在全球變局中進一步邊緣化。中歐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合作對自身發展至關重要。

因此,歐洲需要認識到,真正的戰略自主不是孤立,而是通過深化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極力量的合作,構建更加均衡、穩定的國際秩序。唯有如此,歐洲才能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競爭力,並在大國博弈中贏得主動。

國際關係學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