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有話要說/同促灣區融合 共襄十五屆全運會盛事\陸文英

2025年是香港由治及興關鍵的一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之年。國際盛事輪番在香港舉行,金融市場暢旺,社會人心安定平穩,一組組景氣紅火的發展數字耀眼國際,不僅展現香港經濟社會的活力,也向世界展現着這個東方之珠、國際大都會的多元魅力。

尤其是將於今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香港作為主辦城市之一,將承辦8項賽程和1個群眾項目。這是香港首次參與承辦全運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制度融合、以體育凝聚人心、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良好機會。它不僅承載着體育競技的激情,更被賦予推動區域融合協同發展、深化「一國兩制」實踐的歷史使命。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同聲同氣,共享嶺南文化根基,具備深度融合的基礎。因此,十五運會將突出一個「同」字,包括「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並以此為主題,向全球呈現一場融合國際水準、嶺南風韻與灣區魅力的亮麗大型體育藝術盛典。

促進三地協同發展

十五運會是全運會史上首次由三地聯合舉辦。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三地的運動交流日益頻繁,「省港盃」足球賽、「粵港盃」和「粵澳盃」籃球賽、粵港澳大灣區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不斷湧現。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曾先後成功舉辦過東亞運動會、亞運會、大運會等多項大型體育賽事,充分證明了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的賽事組織能力和國際化辦賽水平。這項突破既是對粵港澳體育實力的肯定,更是國家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舉措。

十五運會的籌備過程本身就是大灣區融合的縮影。三地建立了「四個層級」的溝通機制,涵蓋常態化聯絡會議與共同工作小組,解決跨境通關、物資調配等現實難題。例如,馬拉松和公路自行車計劃設計串聯三地的比賽路線,測試賽已嘗試「人臉辨識+無感通關」技術,推進體育模組「硬聯通」,為未來跨國賽事提供模板。這種創新探索,正是大灣區破除制度壁壘、實現高效率連結的生動實踐。推動此等合作機制,可延展到其他領域,以體育競技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共建經濟灣區、科技灣區、健康灣區、人文灣區,全面促進粵港澳三地的協同發展。

全運會也是展示香港舉辦大型體育盛事能力的重要平台。啟德體育園是十五運會香港賽區的主場館,這項設施代表了香港體育基建的最高水準。主場館可容納約5萬名觀眾,設計以「東方之珠」為靈感,外牆由約2萬7千塊三角形鋁質面板拼接而成,能隨光線變化呈現多彩光芒。園區還包括1萬個座席的室內體育館和5千個座席的室外公眾運動場。配備可開合場館上蓋和先進的草坪系統,能滿足不同天氣條件下各種體育賽事和文娛活動的需求。

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等賽事已形成國際品牌。香港不少機構具備組織世界級體育賽事的能力和資源。香港在賽事運營、商業贊助、服務接待等方面形成了成熟模式,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賽事進駐,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運動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總人口超過8700萬,潛在觀眾基數龐大。全運會將為香港經濟帶來顯著提振,旅遊消費方面,預計吸引約10萬人次來港觀賽。尤其是「跟着賽事遊灣區」文化旅遊線開發將帶動更多觀眾參與,勢將帶旺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

體育產業發展方面,全運會的舉辦將有效地推動運動科技、人才培育及產業化發展。如結合AI創製設備、自動駕駛、智能穿戴等先進技術,於熄火儀式中引入創新方式,實現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此外,香港體育學院與科技大學的「體育科技聯合中心」合作。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推動體育賽事與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雙向賦能,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大灣區文化魅力,促進運動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為了辦好十五運會,數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積極發動鼓勵企業參與,已有多家私人企業成為十五運會的官方贊助商,更多企業陸續參與了賽事相關項目的配合支持。同時,政府透過萬名義工招募和坊眾活動參與,提升市民體育熱忱,增強全民運動意識,開展如「青春聚力大灣區港澳青年迎十五運」系列活動、《投出希望》青少年籃球成長計劃等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青少年運動發展,透過運動交流增強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香港成為全運會主辦城市既是責任,也是榮耀和機遇。港人須透過十五運會,進一步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用好大灣區良好基礎設施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努力承接更多國際國內知名體育賽事活動,為打造更多「盛事經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灣區,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