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台灣海峽向南,能一路同你作伴的,非虱目魚莫屬。別看牠頂着個奇怪的名字,卻讓當地人愛得深沉,一碗魚粥、一碟魚肚,熱騰騰的鮮甜裏盡是市井風情,煙火底色。哪怕渾身是刺,都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少了牠,寶島的美食版圖怕是要缺上一大塊了。
虱目魚的故事,要從一場美麗的誤會說起。相傳早年間,閩南漁民初次捕到這魚,發現牠通身銀鱗閃爍,游速極快,當下覺得是「神物」,於是用閩南語驚呼「什麼魚」。幾經口耳相傳,變成了如今的「虱目魚」。因為老家在東南亞水域,生得一副浪子做派,唯愛暖洋。如今台南沿海因鹽度適中營養豐富,成了首選避風港,也誕生了當地引以為傲的龍頭經濟。從魚丸、魚肉鬆到罐頭,產業鏈長得能繞島三圈。
但如果你問人們對虱目魚的第一印象,多半都是「難搞」。牠肉質細如凝脂,卻需要一點點耐着性子「拆解」,挑出全身上下的兩百多根刺,才能不被扎痛。刺頭不假,好吃也是真。肌肉纖維極細膩,脂肪分布均勻,入口即化。尤其是肥嫩嫩的魚肚,豐腴鮮美,筷子輕輕一戳便化開,舌尖彷彿碰到了海邊的雲朵。行家們總會找到夜市裏最「靚」的攤位,一份香煎魚肚,鐵板滋滋作響,魚皮焦脆金黃,油脂從肌理中滲出來,趁熱來一口,脆、嫩、香、甜,在口中炸成煙花。老台南人講究原味至上,一碗魚肚湯,只需薑絲、米酒和鹽調味,便能品出如海浪一般洶湧澎湃的鮮。若將魚骨熬成湯,撒些胡椒,乳白色的甘甜浮浮沉沉在喉嚨中蕩漾,一時間說不清到底是人生,還是魚湯。
這條魚活得低調,吃得高調。人們甘願為牠練就一身「庖丁解魚」的本領,是接納人生的哲學,也是笑對逆境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