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港股觀察/香港科技金融須奮起直追\席春迎

  圖:特區政府累計投入逾1500億元,初步培育出4000多家科創企業,並在生物醫藥、AI、大數據、綠色科技等領域形成一定產業雛形。

在國家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科技金融」逐漸成為內地政策主線與制度重點。但這一概念在香港卻仍處於認知滯後與制度空白狀態。對香港而言,「科技金融」不僅是一項創新工具,更可能成為重塑資本市場吸引力與服務能力的核心「制度變量」。

不同於傳統的金融服務邏輯,科技金融代表着一種全新範式:以金融方式服務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以科技成果反哺金融體系升級。它不僅是資金支持方式的進化,更是資本市場功能重構的起點。

科技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資源配置機制對科技成果形成機制的適配優化。它不是簡單的「投資科技企業」,而是形成科技創新(技術+人才)→產業轉化(場景+商業)→資本驅動(融資+退出)的閉環機制。

科技金融核心作用體現在:1)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精準資金支持;2)為中早期科技企業提供靈活融資工具與退出機制;3)為資本市場輸入高成長標的,增強其未來價值感與吸引力;4)通過科技對金融反向賦能,提升金融服務智能化與風控效率。

在內地,這一理念已通過政策機制落地實踐,如前不久公布的科創板成長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VC、Pre-IPO與併購退出機制等,構成完整生態。

制度短板有待補齊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創科投入上持續加碼,特區政府累計投入已超1500億元,初步培育出4000多家科創企業,並在生物醫藥、AI、大數據、綠色科技等領域形成一定產業雛形。但隨着企業邁入中後期發展階段,面臨的最大難題並非技術瓶頸,而是資本通道缺失與制度適配不足。

當前,港股市場的IPO制度高度傾向內地成熟企業,18A、18C等特別章節對本地創科企業適用性極弱;大投行對本地初創項目關注度低、估值體系不匹配;創業板(GEM)流動性差、融資功能失效;私募市場資本分層嚴重、退出渠道不暢。大量本地企業在融資「斷層」與制度「空窗」中停滯。

本地創科產業在「資金找不到項目、項目上不了市」的悖論中徘徊,已成為阻礙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系統性桎梏。

香港擁有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場體系,卻在服務本地科技與創新產業方面顯得「制度缺席」。主要表現為:1)針對科技企業的金融評價機制,香港金融機構仍以財務指標為主導,無法識別科技企業的非財務價值;2)無服務科技成長企業的政策工具:缺乏對早期企業的政府信用支持、擔保機制、引導基金等;3)無科技與資本之間的對接通道:上市門檻高、退出機制少,導致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資產;4)無科技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未形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金管局、港交所等協同機制,無法打通「技術─產業─資本」之間的流動路徑。

上述「空白」,造成香港金融與科技割裂、資本與產業脫節、制度與趨勢錯位,使得大量創科項目無法在香港完成孵化、成長與資本化。

科技金融對香港,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重構資本市場未來核心功能的「雪中送炭」,包括:

1)重塑資本市場吸引力:傳統「地產+金融」的估值體系已失效。科技金融可提供新價值邏輯,引導投資人看長期、看創新、看潛力。近年來大量內地科技及創新企業通過18A和18C及內地科技巨頭登陸香港資本市場,並帶動香港資本市場形成欣欣向榮的局面,效果特別明顯。

2)盤活中小上市公司資源:香港擁有大量「殼」公司與轉型企業,可通過併購創科項目完成「新質生產力」切換,科技金融是連接器與放大器。

3)形成本地創科企業資本化通道:目前創科企業「留不住、融不到、上不了」,科技金融正是破解融資難與退出難的制度鑰匙。

4)重塑香港金融功能角色:從「交易平台」走向「價值發現者」,從「IPO終點站」升級為「科技資本加速器」。

應推動三步走戰略

為填補制度空白、激活市場潛能,香港應推動以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確立「科技金融」作為政策主線,包括:將「科技金融」納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港交所共同議程;設立「香港科技金融發展專班」,推動制度研究、政策統籌與跨部門協調;明確科技金融三大任務:金融賦能科技、科技改造金融、金融促進產業。

第二步:建設科技金融平台機制,包括:建立「科技項目資本對接平台」,結合AI評分、知識圖譜與規則測評,為中小上市公司併購創科項目提供工具與交易結構;發展「創新型Pre-IPO基金+併購基金+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形成投─管─退閉環;探索港版S基金與創新型退出機制,解決政府、市場投資「退不出」難題。

第三步:推動制度包容性改革與產品創新,包括:借鑒內地「成長層」、「併購六條」、「專項債投科創」等制度,在改革創業板基礎上探索設立「香港成長板」;鼓勵發展「知識產權證券化、專利收益權融資、科技估值模型」等創新金融產品;聯動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深港科技資本通道」制度化,建立雙向上市與併購機制。

打造全新生態系統

在國家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香港若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必須跳出傳統金融邏輯,重塑本地創科的「金融基礎設施」,從服務「已上市企業」轉向服務「未來企業」。同樣香港若想真正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不只是投錢和招商,而必須打造一套能夠識別、承接、培育並退出本土科創企業的資本生態系統。制度上的包容性、技術上的智能性、政策上的協同性,是三位一體的關鍵。

「科技金融」正是連接未來的橋樑──它不是單一工具,而是一種制度觀、價值觀、發展觀。香港唯有正視「科技金融空白區」的現實,主動建立科技與資本融合的政策體系與平台機制,才能從「資本市場末端」走向「創新驅動核心」,真正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金融樞紐、亞洲科技資本中心。

前不久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上海陸家嘴會議上指出,無論是大而強的科技巨頭,還是小而美的科創新秀,其成長路徑都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實踐表明,創新不僅始於科技的原點突破,更依賴產業的落地承載,最終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加速放大與價值躍升。「始於科技、興於產業、成於資本」,這一創新演化路徑日益清晰,也對資本市場提出了從「被動融資平台」向「主動價值驅動器」轉型的系統性要求。

(作者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協會主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