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市場匯率相比購買力平價匯率存在低估,而擴大本幣在全球的開放度和增強流通性可以讓本幣升值。考慮到中央政府的槓桿率水平低、國有資產規模龐大且人民幣信用度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巨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GDP規模為18.9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約佔全球GDP的18%左右。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每三年發布一次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2022)》,2022年人民幣交易佔比7%,是第五大交易貨幣。
在儲備貨幣方面,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資產約為2496.8億美元,佔比2.2%,是第六大儲備貨幣。在國際支付方面,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每月公布的數據,2025年5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佔比僅為2.89%,為第六大支付貨幣。而且人民幣支付存在地域方面較為狹小的問題,即人民幣國際支付主要發生在香港,佔比超過七成。
美元信用明顯走弱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不難發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確實在不斷提高,但仍落後於中國GDP的增速。如果能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會對企業的投資和居民消費行為帶來較大影響,但至少有利於中國經濟更加開放、國內企業在全球投資更加便利、國內投資者資產配置組合更加合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也會更高。
從外部環境看,受所謂「對等關稅」、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美元信用明顯走弱,為人民幣加快國際化進程帶來契機。
美匯指數下行,6月初一度跌至97.6,創2022年以來新低,較年初110以上的高點下跌超過10%。根據美銀美林發布的6月全球與亞洲投資經理調查,目前對美元的低配比例已創近二十年新低,59%的全球投資者預計美元在未來十二個月內將走弱。
美國債務壓力上升。2024年末,美國政府部門槓桿率達114%,聯邦政府利息支出佔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高達16%。截至2025年5月末,美國國債規模超過36.2萬億美元,到期債務規模及借新還舊壓力巨大。近年來,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比例明顯下降,目前已低於25%。
美元避險屬性弱化。歷史上,當市場出現恐慌情緒時,標普500波動率指數(VIX)上升,投資者轉向美元避險,美匯指數與VIX同步上升。但最近一年來,VIX上升時美匯指數依然下行,美元的避險資產屬性存疑。
當前存在美元流動性過大問題(作為支付貨幣,美元佔全球比重48.46%;作為儲備貨幣,美元佔全球比重57.8%),而且錨定美元、美國短期債券及定期存單的穩定幣規模又是全球最大,主要有USDT、USDC等,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佔全球穩定幣比重超過80%。因此,配置過多的美元或美元資產,容易被美元信用綁架。換言之,過低的流動性容易導致匯率低估,過高的流動性則易導致匯率高估,目前美元就屬於匯率高估狀態。
人民幣跨境收付攀升
從自身發展看,中國企業出海規模大幅上升,對人民幣跨境收付、人民幣融資等需求大幅增加,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場景更加豐富,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巨大需求。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ODI)帶動人民幣「走出去」。2023年用於對外直接投資的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為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儘管絕對規模不大,但增長勢頭良好,2017年來年均複合增速33.6%,增速快於同期用於貨物貿易的人民幣跨境收付。
出海企業「對外投資─設備採購─生產經營─利潤匯回」等鏈條的逐步打通,將進一步帶動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人民幣跨境收付。可與此互為印證的是,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產中的人民幣資產比重明顯上升,從2015年末的8%上升至29%,而美元資產佔比則由73%下降至51%。2024年末,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產1.6萬億美元,其中存貸款資產佔60%;存貸款中人民幣資產佔比達35%,高於整體對外資產中人民幣資產佔比。
跨境業務中人民幣使用明顯增加。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2024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3年,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佔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例分別為24.8%、31.9%,2024年1至8月,上述比例分別為26.5%、31.8%;2023年,直接投資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為7.6萬億元。在跨境業務中增加人民幣使用,有助於國內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減輕貨幣錯配影響,加深與其他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
人民幣融資成本較低。由於美聯儲持續推遲降息步伐、人民銀行保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中美利差持續倒掛,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的作用增強,熊貓債發行規模明顯上升。2024年共發行熊貓債109隻、金額合計1948億元,平均發行利率2.33%、創歷史新低。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清算所託管的熊貓債合計3224億元。
當前數字貨幣風起雲湧,最近全球又掀起穩定幣浪潮。穩定幣有利於提高對應貨幣的流動性,貨幣的供給將大幅增加。因此,在商業機構紛紛發行穩定幣的浪潮下,全球貨幣體系面臨重構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大幅提升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結算、融資和儲備中的比重。
從宏觀層面看,人民幣國際化有利經濟高質量增長,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今後GDP增速目標可適當調低。
中國2035年的遠景目標之一是,「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世界銀行按照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把世界各經濟體分成四組,即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衡量標準以美元計。通常,中、低收入國家被稱為發展中國家,只有步入高收入國家才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從這個定義上說,經濟增長、人口增長、通貨膨脹、匯率等因素都會對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產生影響。
由此,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人民幣匯率適度升值,將有助於實現中國中長期發展目標;也就是說,若人民幣小幅升值,將一定程度上降低對於年度經濟增速的下限要求。
從微觀層面看,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於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產配置。從國際對比看,中國優質企業的規模明顯小於美國。截至2025年6月20日,中國共有上市公司5429家(含滬、深、北),總市值為102萬億元,美國共有上市公司5434家(含NASDAQ、NYSE、AMEX),總市值為78.92萬億美元,中美的上市公司數量大體相當,但總市值差距明顯,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明顯小於美國。
助力中資海外併購
中國企業的跨境併購數量和金額也明顯少於美國,而通過產業上下游的併購進一步加強公司盈利能力並提高市值,對公司提升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做大做強至關重要。因此,通過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企業更好整合全球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方向。
引進來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外資持有A股2.36萬億元,佔A股全部市值2.99%、佔流通市值2.36%,與2021年6月末的2.99萬億元、3.99%、3.03%相比呈現下滑趨勢。2025年2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提出「加大對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和投資機構等的宣介力度,引導更多優質外資長期投資中國上市公司」;修訂後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降低了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實施戰略投資的門檻。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便利外國投資者的資金使用,增強外資來華投資意願。
走出去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將增加企業資產的流通價值、提升企業估值,幫助中資金融機構與中資企業一道走出去,暢通「國內金融機構─人民幣跨境融資─投資海外資產─獲取關鍵資源─反哺國內發展」的循環。
(作者為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