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智庫專欄/用好專業服務優勢 緊抓內企出海新機遇\區浩馳、胡恩齊

今年6月,夏寶龍主任在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致辭時指出,香港要發揮「內聯外通」獨特優勢。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大力拓展國際網絡,繼續鞏固與傳統市場聯繫,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特區政府亦表示,香港會作雙向發展,一方面開拓新市場、新資金來源,包括中東及東南亞,另一方面是助力內地企業出海,以布局供應鏈、產業鏈,在資金、專業服務方面,支持內地企業發展海外業務。

「出海」無疑已成當下經濟發展最熱門關鍵詞,而香港要真正發揮作用,除對自身優勢的認知,更須對潛在服務企業有深入了解,才能實際助力內地企業開拓全球市場。

加強早期初創融資服務

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形成三大經濟帶。這些地區一如舊金山、紐約和東京等國際著名灣區般擁有強大綜合實力和創新力,因此又有「中國三大灣區」稱號。作為企業聚集地,「三大灣區」坐擁全國近七成500強民營企業、九成獨角獸企業及瞪羚企業,以及近七成出口額,是內地企業出海核心陣地。

京津冀正引領全國產業數字化進程,貢獻北京市三成GDP、毗鄰多所大學的中關村科技園就是核心引擎,催生了字節跳動、快手、小米、美團、京東等,又孕育出全國四成電商獨角獸以及一批人工智能新銳;長三角則在前沿科技、金融科技、先進製造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展現競爭力,代表企業有近年急速冒起的「杭州六小龍」和螞蟻集團等,區內也包攬全國光伏產業產值前三省份及全國超過六成生物科技獨角獸;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是電子製造及物流企業樞紐,誕生了美的、TCL、格力等家電龍頭,華為、OPPO、VIVO等智能手機品牌,大疆創新、道通智能和億航智能等無人機新貴,以及順豐和貨拉拉等物流巨頭,培育了全國近三成物流獨角獸。

內地企業出海或多或少都面對着缺乏融資和國際化的挑戰,事實上,不少內企將香港視作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品牌的出海橋頭堡。例如有電商平台將其香港營運中心定位為跨國供應鏈樞紐以拓展歐洲及中東業務;有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企業籌備通過「18C章」特專制度上市並與香港不同公私營機構締結策略合作關係,增應用場景加速國際化步伐;有金融科技企業來港進行全球財資管理並計劃申請穩定幣發行牌照;有光伏企業到港設立綠色融資平台以支援其亞非市場能源項目;有生物科技企業在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連接香港資源加速技術成果國際轉化,等等。

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是香港眾多優勢之一,全球政經局勢動盪的情況下,香港專業服務助力內企出海的角色更加突出。要緊抓內地企業出海的機遇,就需要加強專業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以企業融資需求為例,香港商界更多聚焦針對成熟內地企業的IPO上市和發債服務,而較忽略早期初創企業的融資需求,或會錯過參與資助具潛力企業擴張成長的關鍵角色,這反映香港融資平台功能廣度和包容性不足的現況。目前香港面向在港註冊中小企的各類政府資助計劃超過40多個,相信能覆蓋從種子輪和早期新創企業,理論上也能惠及不少決定落戶香港的創新型內地企業,如何合理地進一步激活這些資源絕對是未來探索方向。

至於服務企業市場試點需求,更是要對潛在出海內企有深入主動認識,如前文描述的各主要出海地區的關鍵產業特徵。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活社交平台、機器人、電子消費品、家電、生物醫藥、物流電商等不同產品服務對應不同應用場景、標準認證和知識產權,面對不同國內外監管要求,並會採取從建廠併購到全雲端服務等截然不同的出海策略,亦會有跨越融資和市場試點的複合需求。如果香港專業服務供應商只知國際化而疏忽對內地市場深度認知,或只認識自身單一服務而忽略跨專業服務需求,將難抓緊內企出海帶來的新機遇。

強化「出海服務中心」作用

香港生產力局作為面向商界中小企的公營機構,早前成立「出海服務中心」系統地向潛在出海內企提供橫跨國際認證、政府資助匹配、應用場景牽線、智能生產支援等關鍵專業服務,並對匯聚「三大灣區」的創新企業有針對性部署,反映香港對自身「併船出海」功能角色的認知,正從探索邁向實踐階段。未來香港專業服務和商界更須加速這股變化,更精準賦能企業,才能緊抓內企出海機遇。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實習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