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方國安處日前拘捕四名「港獨」組織成員,涉嫌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尤為令人震驚的是,被捕疑犯之中竟包括一名年僅15歲的少年。一個15歲少年,為何會成為激進「港獨」組織的成員,還參與了諸多違法行為?事件再一次證明,香港亂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礎尚需鞏固。「軟對抗」這種通過隱蔽、間接方式,利用負面敘事、誇大社會問題、散播謠言或文化滲透等手段逐步削弱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影響社會和諧與國家安全的行為,即使在黑暴過後仍持續對青少年造成不可低估的禍害。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必須重視,不能讓「軟對抗」成為香港維護國安的新漏洞。
「軟對抗」手法具三大特徵
「軟對抗」並不是近日才在香港出現,在修例風波發生之前,社會上已存在形形色色的相關行為,只是在修例風波期間其手法變本加厲,禍害更嚴重。綜合過去的個案,可以總結「軟對抗」的核心特徵是「偽裝」,同時在使用手法上具有三大特徵﹕
一是以出版刊物為掩飾。例如從2020年開始,便有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的成員出版所謂的《羊村》系列繪本,以漫畫形式試圖將畏罪潛逃的逃犯描繪為英雄,更用「狼羊」的比喻分化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這類繪本看似「無害」,實則通過文化滲透影響年輕一代的思想,削弱他們對國家和政府的認同感。並且兒童若長期被灌輸違法行為正當化的價值觀,更會再次令「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等歪理謬論誤導下一代,在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直接威脅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
二是以社交平台為載體。如在社交媒體,有所謂的「關注組」名義上是關注各區店舖結業情況,暗地卻有不少人在群組中散播負面情緒,利用市民對經濟環境的憂慮,營造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又在北上消費潮下,製造兩地對立。在經濟尋求復甦的緊要關頭,社界各界本應凝聚一心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在這種時候誇大經濟問題,甚至轉而變成不問是非攻擊政府的平台,明顯已不是「關注」,而是某些人有意識地想削弱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企圖將對經濟現況的不滿引導為政治問題。
三是以新聞事件為切入。在一些公開活動或新聞事件中,「軟對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便是早年有人在體育賽事中噓國歌或做不雅手勢,又例如2021年舉辦香港馬拉松期間,有人呼籲參賽者穿戴印有政治符號的衣飾,試圖將政治議題滲透至平常接觸的文體娛活動當中,騎劫市民的日常生活。雖然這類行為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不加制止,久而久之便會成為習慣,加劇社會對立,進而影響香港的穩定。
有些人覺得強調「軟對抗」造成的影響被誇大,但真的如此嗎?「軟對抗」其實是另類的「洗腦文宣」,本質是「煽動對抗」。
就在本周三,警方國安處拘捕一個名為「香港民主建國聯盟」的「港獨」組織四名成員,四人涉嫌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者年齡最小的只是15歲。據警方交代案情,該組織自去年11月起在社交平台宣布成立,並開始招募黨員。到今年2月,該組織在網上記者會上宣布行動綱領,包括提出所謂的「臨時國旗及國歌」、尋求國際聲援,甚至還聲稱會為外地港人提供軍事訓練。今年7月,該組織在境外舉辦活動,踐踏國旗和區旗,以及播放煽「獨」歌曲,升起煽「獨」旗幟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事實擺在眼前,黑暴勢力尚未完全消散,反中亂港分子和境外勢力仍試圖利用各種機會、透過各種渠道荼毒青少年。案中被捕的15歲少年,在黑暴發生時還不足10歲,他是從什麼地方接觸到這些極端思想,又是從什麼途徑認識該「港獨」組織的其他成員?其中有多少是因「軟對抗」的誤導資訊而起?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青少年往往更重視網絡上的聯繫,也就更容易被一些極具迷惑性的政治文宣所誤導,最後誤入歧途。
「軟對抗」本質是煽動對抗
有理由相信,今次被捕的15名少年絕非單獨事件,現在網絡上還有多少假借各種名目的「軟對抗」組織或群組未被發現?只要這些群體一直存在,香港就要繼續面對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被「港獨」組織洗腦的風險。「軟對抗」絕對不是無害的言行,而是通過各種不同名目「偽裝」的違法行為,對國家安全和香港社會穩定構成實質威脅的隱患。特區政府依法採取行動打擊「軟對抗」,也絕非無事生非或打壓市民自由,而是有其必要性。為了阻止錯誤價值觀傳播,確保下一代在健康環境中成長,避免未來社會動盪,成為外部勢力顛覆國家的工具。
因此,特區政府需要擔當作為,一方面善用法律工具,堅定執法;另一方面要及時主動駁斥不實言論,加強在社會層面的政策宣傳和教育,也要積極回應房屋、經濟等市民關心的重要訴求,令不法之徒無可乘之機。
「軟對抗」以隱蔽方式侵蝕香港的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其危害不容小覷。從推出繪本,到煽動對立的社交媒體帖文,再到滲透日常生活的政治符號,這些行為看似細微,卻能削弱社會信任與團結,為國家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政府打擊「軟對抗」,是維護香港穩定與國家安全的必要之舉。當局也要繼續通過加強教育、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完善法律,與市民共同抵禦「軟對抗」這一挑戰,確保香港的長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