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店舖接連結業,從連鎖粥店、連鎖麵包店以至戲院等。有經濟學者認為,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無法適應的商家被自然淘汰是正常現象,這是每一次轉型都會出現的情況;但舖租太貴也是目前實體店經營的挑戰,認為適當減租對店家和業主都有好處。
經濟學者袁偉基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從轉口港到工業化時期,再到多元化發展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會經歷結業潮陣痛,總會有跟不上時代、或時代不再需要的產業被淘汰,短暫的結業潮並不意外,也並不代表香港「玩完」。政府統計處近日公布5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升2.4%,至313億元,今年首五個月累計零售銷售跌4%,他認為香港市道並不差。
袁偉基認為,要在轉型的社會環境中突破,商戶必須清楚了解定位,在新和變的過程中尋求突破,也可因應不同地區的需求來制定銷售策略,「可能這款商品在沙田賣得好好,去到旺角又是否適合當區口味呢?要靈活。」
業主減租 達至雙贏
袁偉基引用經濟學理論「創造性破壞」,指出企業家的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創新能夠從內部不停地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有的秩序和結構,同時再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這正是香港傳統行業及實體店家現時面對的處境和突破機會。
他亦提出,舖租過高是實體店面對最大的挑戰,背後原因甚為複雜。業主擔憂減租後回報率低,影響租值,如果是需向銀行償還貸款的業主,分分鐘導致被銀行「Call Loan」,被銀行要求即時收回按揭貸款。他認為,店舖租得出去,遠比放在手中來得實用,不減租就租不出去,是市場壓力;租出去了,一方面有收入,一方面店舖能頂住壓力,是雙贏。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香港上半年首次公開發行(IPO)共集資1071億元,按年上升7倍,躍居全球首位,這證明了金融仍是香港的經濟核心。但傳統行業及實體店面對較大壓力,他認為,要求新求變,店舖可以了解市場需求及自身能力,例如小型店舖能以合營的形式經營,以集合更龐大的經濟群組,轉而打開網絡市場,轉變零售模式,或許能夠得到機會。\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