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政總署前天公布就新田科技城發展收回62公頃私人土地,昨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進一步表示,將陸續推出洪水橋及粉嶺北兩個片區開發試點招標、新田科技城明年啟動招標,更不排除在北都直接批地。這些都反映出特區政府為加快北都建設而拆牆鬆綁、改革破局的努力。
新田科技城是北都的旗艦項目,策略定位是成為香港創科產業發展樞紐,分兩期發展。首階段工程已於去年底展開,而這次收回的土地涉及1309幅私人土地,業權相當分散。若在過去,如此多土地不知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收回。但地政總署使用被視為尚方寶劍的《收回土地條例》,徵用土地並提供合理補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片區開發模式推出招標,相較傳統零散的推地模式效率更高。片區開發着重統籌規劃、整體推進,確保土地使用效率最大化,給企業更大自主權,大大縮短了項目從規劃到落成的時間,有效避免資源分散的弊端。據甯漢豪表示,片區招標早前已收到22份意向書,屬可觀數目,而不是「小貓三四隻」有興趣,反映片區開發受到業界的歡迎。
除了片區試點公開招標,特區政府亦表示,不排除直接批地予相關產業,或研究新機制,由行政會議批出一個大的框架,然後將審批權授予部分政策局,不必次次都要經過相關程序。
需要指出的是,直接批地絕不等同黑箱作業,因為批地的價格事後都要公開,接受公眾監督。這種模式在內地和海外一些國家都是常態。以華為為例,其在東莞的松山湖「歐洲小鎮」為其研發總部,來自政府直接批地而沒有經過公開招標;其在上海練秋湖成立的新研發中心,同樣來自政府直接批地。
高科技產業是全球爭奪的焦點,要爭取其落戶香港,香港在批地等方面必須有競爭力、具彈性。創科產業將為香港帶來大量高增值就業職位和稅收,更能推動香港經濟轉型,這是單純的賣地收入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