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店舖結業事件接二連三,當中不乏數十年的老字號。以粵菜馳名、曾入選《米芝蓮指南》的新斗記也頂不住時代洪流,其位於九龍灣的最後一間分店近日傳出結業。但在結業潮之下,有百年老字號餐館逆市擴張,有服裝店以直播網購方式殺出了一條血路。從過去香港經濟多次成功轉型的歷史來看,經濟轉型總是伴隨着陣痛,其實也蘊藏着變危為機的轉折點。
《大公報》今日報道了逆市拓展的兩個案例。一間於疫情期間開張的食肆,憑着輕奢室內設計及每年換三次新品菜單,成功吸引年輕人及家庭客。不受歡迎的菜式就更換,受歡迎的則成為常駐菜式,加上電子點餐、電子支付到外賣平台,由一間店發展到了如今的六間店。還有一家主打韓流的服裝店,將地面舖換成樓上舖以降低租金,並以網購價格來打開市場,開設了多個社交平台,客戶接觸以過去的「一對一」,變成了「一對多」的形式,成功拓寬客源,闖出了一條新路。
百年老字號蓮香樓「死而復活」的故事更加令人津津樂道。疫情期間該食肆一度宣告破產,引起一片惋惜之聲。但在新投資者接手後,蓮香樓不僅重新開業,早前更跨海殺入尖沙咀酒吧區。24小時通宵營業、供應地道點心加上傳統點心車模式等新招,吸引顧客如潮而至。三層樓的偌大空間,經常座無虛席。
香港是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有店舖開張也有店舖關門,本來是自然現象。特別是經濟轉型期,港人北上消費潮為不少傳統行業帶來挑戰,高昂的租金更是不少店舖結業的直接導火線。有識之士呼籲業主「隨行就市」果斷減租「做旺個市」,的確是共贏之道。此外,消費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亦對傳統行業構成壓力,消費者逐漸走向網購,電子商務的興起,迫使實體店思考經營模式。這些因素交織,一些無法適應變化的傳統品牌難免陷入經營困境乃至關門執笠,那些識變應變求變的商家卻可以逆流而上。
回顧香港的經濟發展史,產業轉型一直是推動經濟繁榮的關鍵。每次轉型都伴隨着危機和機遇,港人憑藉靈活的市場適應力,以及堅韌不拔、團結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成功將挑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譬如,隨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大潮湧動,香港製造業成本上升而外移,當時不少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出現了結業潮。然而,香港快速轉向服務業,發展金融、貿易及物流等高附加值產業,奠定了後來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及物流樞紐地位。這些歷史經驗表明,危機往往是創新的催化劑。
當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地緣政治日益複雜化,香港是挑戰和機遇並存,而機遇大於挑戰。首先,內地高質量發展,香港享有近水樓台之利。中央挺港惠港政策連續不斷,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其次,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香港創新經濟迎來了最好發展時機,亦賦能傳統產業走向新範式;其三,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國為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提供確定性和穩定性,在內地企業紛紛揚帆出海及國際企業爭相分享中國大市場機遇的情況下,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
「一國兩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香港最大的優勢。那些對香港持悲觀論的人已一再被事實打臉。香港的傳統行業只要與時俱進,就一定能在挑戰中迎來勃勃生機。事實上,零售業銷貨總值在連續多個月下跌後,上月終於反彈,這說明唯有求變才能闖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