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發揮雙向平台功能 貢獻國家發展\鄧 宇

  圖:香港是內地資本市場連接全球的重要橋樑紐帶,也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香港兼具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三大中心地位,在助力構建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扮演重要功能角色,一方面香港是中資企業高質量「出海」的首選目的地,具備「A+H」雙平台優勢以及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潛能。另一方面,香港在服務國家高水平開放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既包括完善的交通網絡、成熟的金融系統、開放的投資制度,也體現在香港的關稅政策、簡明稅制,以及法律、會計等健全的專業服務機構網絡。

香港大力推動引資、引企和引才計劃取得積極成效,「科技+金融」雙軌並進、「灣區聯動+滬港協同」共振發力,賦能香港經濟金融加快高質量發展,未來在服務中企「出海」及吸引國際投資、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將發揮獨特優勢,為服務國家大局貢獻香港力量。

「引進來」與「走出去」

一、「投資中國」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中國再次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了與世界更好分享高水平開放的「中國紅利」,中國設立了一批自貿試驗區。自貿試驗區建設以來,國家層面向全國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和開放成果達300多項,各省區市自行推廣複製的成果超過2800項。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對外貿易發展。加大穩外貿政策力度,支持企業穩訂單拓市場,其中包括優化融資、結算、外匯等金融服務,促進跨境電商發展、開拓多元化市場及鼓勵服務出口、發展新型離岸貿易、邊境貿易等具體措施。這些政策「組合拳」將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吸引長期資本流入。面對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及金融投資風險升高等挑戰,境外投資者「做多中國」的確定性增強,一則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宏觀政策保持穩定及高科技創新加快,二則是中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各領域開放進程加快,發展機遇頗多,投資中國的長期回報更高,可持續增長的潛能更大。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下降11%,其中發達經濟體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22%。但反觀中國,2025年吸引外資的步伐逆勢上揚,1至5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3582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技術產業投資按年增長超20%,特斯拉、豐田、大眾等跨國巨頭紛紛加碼布局。從投資中國的趨勢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實體投資提質擴容。隨着國家在製造業、生物醫藥、電信、醫療等領域加大開放,外資企業投資中國的範圍更廣,包括智能製造、綠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以及設立研發中心等,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二是金融投資持續增強。截至2025年3月末,境外機構及個人持有中國境內股票和債券資產規模分別達29651.12億元和43982.62億元。三是外資金融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全球前50大銀行中42家已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保險公司近半數進入中國市場。

二、中資企業加快高質量「出海」

「投資中國」加碼的同時,中國企業「出海」模式更加成熟,包括新能源、電動汽車、光伏等本土企業加速走向國際化。新一輪中國企業「出海」順應再全球化的潮流,充分挖潛國際市場的多元化,通過主動參與國際循環,全方位融入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重構的新趨勢。截至2023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達29554億美元,其中對東盟直接投資存量達1756.2億美元。同時,以華為、比亞迪、美的、海爾智家等代表的中國跨國企業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國際競爭力加快提升,成為中企「出海」的標桿。中企「出海」已經從初期的跨國投資併購轉向通過在當地投資設廠實現本土化經營,依託全球市場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最優布局,並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及品牌創新上不斷取得突破。

三、香港「內引外聯」優勢更加顯現

香港是內地資本市場連接全球的重要橋樑紐帶,也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近年來,香港積極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作用,「內引外聯」優勢顯現。從三個維度來看:一是「A+H」雙平台上市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A+H」模式助推香港資本市場持續活躍,包括美的集團、順豐控股、寧德時代等內地頭部企業紛紛赴港上市。2025年上半年,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達86家,其中寧德時代以52億美元的募資額成為上半年全球最大IPO。德勤中國預計,2025年港股將有約25隻「A+H」股上市,總集資額將達到2000億港元。二是香港引資引企引才成效顯著。香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自成立兩年以來,已引進66家重點企業來港,其中八成已經或正籌劃建立全球或地區總部,其中內地企業佔比較高。截至2024年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有約18萬名人才到港。三是「債券通」南、北向機制持續擴容。截至2025年5月末,通過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模式託管「南向通」債券918隻,餘額5329.4億元;今年1至5月份,債券通「北向通」累計交易量為4.66萬億元,入市投資者合計835家;截至4月末,「互換通」交易量達6.5萬億元。

互聯互通助力國家金融開放

地緣政治及關稅政策高度不確定性,香港的國際化獨特優勢更加凸顯。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內地和香港互聯互通走向成熟,涵蓋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及服務貿易等多個領域,有助進一步發揮香港「內引外聯」優勢。從近年互聯互通實踐來看,一方面,兩地資本金融便利化大幅提升,南向和北向資金配置效能增強,加快助力「投資中國」和中企「出海」,成為中國金融開放和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兩地企業合作及人才交流更加頻繁,充分發揮香港國際人才集聚高地功能,吸引各地世界頂尖科研及金融人才互聯互通,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產業轉型的關鍵要素。1997至2024年,內地實際利用港資金額由206.3億美元增至738億美元,在外資總額中佔比升至63.5%。二是香港密切國際交往,對外直接投資增幅明顯,進一步彰顯香港作為跨國投資基地的角色功能。2023年香港對外直接投資總流入和總流出分別達9549億港元和7529億港元,直接投資淨流入達2020億港元。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存量升至18.38萬億港元,相當於GDP的616%。近年以來,香港通過設立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家族辦公室及積極發展「總部經濟」等深化「引進來」措施,大力拓展東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前景展望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開放多元和國際化具有獨特優勢。這一歷史進程中,香港成為「內引外聯」的重要窗口,通過展現其對接國際規則和對口國際市場的獨特優勢,既是作為中資企業「出海」和跨國企業亞洲布局的投資基地,也是中國資產全球配置和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關鍵樞紐。

香港近年來圍繞「服務國家大局、深化國際交往」措施更加務實。實踐證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世界競爭力排名的穩步上升,同時在推動經濟產業轉型的有力舉措,也釋放了內生性增長的潛力和動能,比如研發支出規模的持續擴大、初創公司的快速增長等。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香港還需結合國家「十五五」布局推出更多新舉措,增強發展新動能。建議深化落實內地和香港互聯互通各項措施,深入對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大灣區建設、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滬港國際金融中心協同發展等新的政策規劃,抓住國內和國際機遇,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優勢。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