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日前在吉隆坡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期間,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會晤。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中美外長的首次面對面接觸。儘管魯比奧因涉疆、涉港言論被中方列入制裁名單,但此次會晤仍被視為中美關係發展的重要信號。王毅會晤後表示,雙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進行了平等對話,相信增進了美方對中方的了解,並以「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為概括中美交往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兩國外長都形容這次會晤是積極、坦率、建設性。分析認為,中美外長會晤不僅是兩國關係的階段性調整,更體現了兩國在全球化時代對自身責任的重新認知。期待中美外長會晤的「建設性」,可以轉化為兩國關係的「穩定性」。
中美關係複雜緊張是現實,但緩和關係符合雙邊利益。近年來,中美關係始終處於高度複雜的狀態。從經貿摩擦到地緣博弈,從台灣問題到南海局勢,兩國之間的分歧看似難以調和。特別是今年4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後,雙邊關係陷入高度緊張。儘管中美經貿高層通過日內瓦和倫敦會談達成部分共識,但如何將這些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仍是擺在兩國面前的難題。
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平衡點
在此背景下,中美或難以化解結構性的矛盾,但兩國也希望實現哪怕是暫時的關係的緩和,讓處於高度緊張的中美關係恢復穩定競爭常態。因此,王毅與魯比奧的會晤顯得尤為關鍵,兩國外長透過這次坦誠交流,一方面把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真正變成具體的政策和實際的行動;另一方面又為後續對話奠定了基礎。
「確保中美兩艘巨輪,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這是對中美關係長期穩定的呼籲,即中美兩國應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點。具體而言:一是中方堅持維護自身主權和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絕不退讓;二是中方願意通過對話管控分歧,避免誤判升級為衝突;三是中方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關乎人類共同利益的領域。
魯比奧也承認美中存在分歧,但表示雙方「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並表達了對兩國元首年內會晤的期待。這種表態與特朗普近期釋放的緩和信號相呼應,表明美方在經貿談判取得初步進展後,試圖通過外交渠道鞏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魯比奧仍在中國制裁名單內,但美方並未將其排除在會晤之外,這顯示出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務實傾向。這種「以利益為導向」的調整,或許預示着美國對華戰略從「全面對抗」向「競爭中尋求合作」的轉變。
王毅提出的中美兩國關係穩定發展的正確相處之道:加強接觸、防止誤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為兩國關係勾勒出了一條符合雙方利益的相處之道。這一框架既承認了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強調了合作的必要性。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美關係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全球治理體系的運行。如果中美能夠以平等和尊重為基礎,探索一條「正確相處之道」,不僅有助於兩國自身發展,也將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
以更務實態度推進合作
中美外長會晤的「積極性」能否轉化為中美關係的「穩定性」,需要雙方以更大的勇氣和遠見去面對分歧,以更務實的態度去推進合作。只要雙方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原則,就完全有可能找到一條符合時代潮流的相處之道。這不僅是中美兩國的責任,更是對全球未來的莊嚴承諾。
儘管中美外長雙邊會晤取得了一些建設性成果,但兩國關係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首先,特朗普政府多變的關稅政策讓中美經貿領域充滿不確定性。其次,中美安全領域的分歧短期內難以消弭。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議題之一,而南海局勢的複雜性也決定了雙方需要長期投入精力進行管控。第三,中美意識形態領域的機構性矛盾和科技領域的長久博弈,都影響中美關係的穩定性。
然而,隨着中美兩國達成初步的經貿共識,特朗普政府也希望和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作為其關稅政策的「全球範本」,加上特朗普希望年內訪華彰顯其外交政績,美國在和中國進行戰略性競爭的情況下,也希望和中國維持風險可控的穩定關係。魯比奧更像是帶着特朗普年內訪華的外交使命來談的,這也釋放出美國希望緩和穩定中美關係的信號。至於中國,經過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的外交考驗,早就形成了淡定應對美國的大國氣度。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