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青評後浪/「軟對抗」如病毒滲透 社會需形成群體免疫力\梁 帆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回望回歸以來的歷程,由動盪到安定,從撕裂到凝聚,法治基石已然穩固,社會持續繁榮穩定。然而,一種更為隱蔽的侵蝕,即「軟對抗」,卻在社會肌理中悄然流動。

「軟對抗」的實質是一種精妙的偽裝術。在社交媒體上,一些專頁以「懷舊」為幌子,趁機植入「戀殖色彩」的字句,潛移默化地將市民導向「懷緬港英時期」的虛幻想像。更有人利用指桑罵槐的言辭、貌似關切民生施政的「建議」,或似是而非的所謂憂慮,為真實意圖披上合理外衣。當公眾質疑其動機時,他們反而高舉「言論自由」之盾,倒打一耙。

這種潛移默化絕非「無害」。2022年,反中亂港分子公然冒充政府官員、議員乃至普通市民,掀起大規模器官捐贈登記取消潮;大學教授墮軌身亡後,網絡上立刻冒出虛假「遺言」傳播恐慌;甚至手機遊戲也被利用為洗腦工具,向年輕人灌輸「港獨」、「台獨」等分裂國家的思想。以上事實,皆揭示出「軟對抗」背後的目的,正是阻礙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撕裂社會、挑動香港與內地對立、分裂國家等。

歷史更是有力的警鐘。夏寶龍主任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上指出:「修例風波的慘痛教訓不能忘,絕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非法「佔中」、修例風波等社會動亂,其火種往往埋藏於「軟對抗」的土壤。當年國民教育、政改方案、修訂《逃犯條例》等遭到的污名化攻擊,均起始於網絡上的陰謀論和「黃媒」的煽風點火。只因當年國安防線尚有漏洞,激進暴行掩蓋了「軟對抗」在黑暴醞釀中的關鍵角色。

對青少年危害尤其嚴重

「軟對抗」對心智未熟的青少年危害尤其嚴重。日前在警方國安處一次拘捕「港獨」組織成員的行動中,被捕者竟包括一名年僅15歲的少年,即在修例風波發生時,被捕少年不過是10歲。警方在其住所搜出大量印有「港獨」「藏獨」標語的旗幟及舊《蘋果日報》。慘痛的事實提醒我們:青少年思想防線一旦失守,後果遠超一時一刻。

面對「軟對抗」的無孔不入,強力執法固然重要,但每一位市民的清醒認知和高度警覺,才是它最難逾越的堤壩。「軟對抗」如同流感病毒,其傳播依賴人們意識的鬆懈。當局的堅定執法雖能消除病毒,但唯有社會形成自覺抵制的群體免疫力,才能讓「軟對抗」無法滲透、無從生根。

筆者感到欣慰的是,教育局正深化國安元素的跨學科連結,開發多元教材;教師培訓也着力提升識別「軟對抗」能力。在此呼籲進一步提高家校協同,尤其是家長方面,需負起把關責任,留心子女思想變化。

今日的安寧來之不易,它需要每一位市民以清醒之心寸土必爭。任何看似無害的資訊背後都可能暗藏動機,我們要擦亮眼睛,辨識污染源頭;保持理性,拒絕被情緒裹挾;更要用行動守護今時今日香港來之不易的穩定與繁榮。因為香港的免疫力,最終取決於我們每個人是否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