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智庫專欄/新思路說好香港國安法故事\李正儀

我有一位美國朋友最近來港交流,她只是一位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學者,卻在出發前買了一部一次性、用完即棄的匿名手機,在香港時則全程關掉與自己實名資料綁定的常用手機。她表示,擔心手機會被監控,上網紀錄被追蹤,講錯說話就會違反香港國安法。像她這樣對香港國安法存有誤解的外國人,似乎仍有不少。在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的今天,我們慶祝恢復社會安定的同時,仍面對不少外國人對香港國安法存有誤解。為何如此,如何應對?這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是國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和中外文化薈萃的城市;對國際社會來說,香港也是最能夠用他們的共同語言,為他們準確介紹中國政治文化的最佳傳譯者。

「語境轉譯」讓外國了解事實

其實,像香港2019年社會動盪的局面若發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容許暴亂長時間持續下去。最近美國聯邦政府更動用國民警衛隊鎮壓加州等地發生的騷亂。西方「民主國家」全都有國安法,也正是因為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才成功從動盪走向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大家集中精力拚經濟,市民如常生活,學生如常上課,遊客繼續來港。然而,部分西方媒體仍不斷抹黑香港,令部分訪港朋友仍滿懷戒心。

西方媒體對香港的抹黑所帶出的問題,不在於香港的法律制度不足,而是香港如何更有效對外說明什麼是香港國安法。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是一項挑戰,也是一項戰略任務。在當前面對的挑戰下,國安法是必須的,同時也要讓世界看見香港仍然自由開放、外來訪客可以安心來港。這正是正面說好國安法的重點。

這不是一些人所謂的「粉飾太平」,而是要進行「語境轉譯」。國安法並非思想審查,社會輿論對政府的批評並沒有被禁止,不同聲音在主流媒體及各類自媒體仍然出現。這是基本事實。

問題是,我們的「事實」,在某些外國媒體眼中,往往被視為「宣傳」;而他們的「誤解」,在部分讀者眼中則被視為「真相」。這就是香港在國際輿論戰場上的處境困難。若敘事手法、邏輯、例證仍停留在以往的層面,則很難達到目的。

要說好國安法,我們不能只靠政府的解說、澄清與反駁,而是要像一位稱職的翻譯員,能夠用對方的語言解釋我方的制度。

我們也要換一種思考方式來介紹國安法:不是「你不能做什麼」,而是「你可以安心做什麼」。一個有穩定法治、清晰法律界線的城市,才是一個值得投資、值得居住的城市。國安法保障的是絕大多數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外來訪客,更不會限制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同樣包括外來訪客。

就如同《消防條例》不是為了限制明火煮食,而是預防火警,讓大家可以安心烹飪美食。同樣道理,香港國安法不是限制自由和人權,而是保障香港居民和外來訪客,可以安心享受與世界先進地區同樣高水平的自由和人權,讓他們在有秩序的環境中自由表達、安心發展,但大家也要尊重這個制度及法律。這個邏輯,是香港向世界傳遞信息時必須掌握的要點。

西方「民主國家」也有國安法律,美國有《愛國者法案》允許政府在國家安全名義下監察通訊、逮捕嫌疑人。英國有嚴謹的「Official Secret Act」,法國也在強化對極端言論的監控。為何西方國家可以在反恐名義下收緊公民自由,卻不斷抹黑中國維護自身主權?香港若能以平等互敬的方式提出這種對比,雖然未必能完全說服對方,但起碼能促使他們停下來思考: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國安法,並非香港獨有。

靠真實展現來消除誤解

再者,國安法下的司法機制、上訴程序、證據要求等,也應該清晰地向外解說。香港實行普通法制,司法程序公開透明,法院也有來自其他普通法地區的法官在任,這些都應主動向國際展示。沒有誠懇的說明,只會任由偏見滋生。

我那位美國朋友在香港的幾天行程後發現,自己在美國聽到的描述,和她在香港看到的現實,有明顯落差。她驚訝地發現,年輕一代依然思辨活潑、大學裏的討論依然開放自由、多元觀點依然活躍碰撞。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晚上在街上逛的安全感,讓她完全無需擔心。

這正是香港的力量:不靠矯飾,而靠真實。讓人們親眼看到、親身感受,比任何文宣更具說服力。故此,推動旅遊業不單會帶來龐大的的經濟收益,亦是傳播好香港聲音的有效方法。

香港既需在旅遊產業方面加強發展,也應在文化表演、交流及學術研討方面作多元化發展。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說好香港國安法故事,是香港全社會的責任。我們有責任讓外來朋友嫣然一笑,隨手把匿名手機投入酒店垃圾桶,不是因為「用完即棄」,而是因為無需要。拋棄匿名手機是個小動作,背後卻是一項值得我們全情投入的集體責任。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