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看清「軟對抗」/以硬手段打擊「軟對抗」 要讓煽動者付出代價\卓 偉

亂港網媒「教育刺針」日前發表了兩篇文章,針對國家安全教育青年國安大使培訓計劃及國家安全展覽廳導賞員作出大量罔顧事實的攻擊抹黑。這些文章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其內文大肆抹黑國安教育,完全罔顧事實顛倒是非黑白,證明「教育刺針」實為「洗腦黃媒」。二是香港的「軟對抗」仍然猖獗,如「教育刺針」之流的「洗腦」煽動媒體不知凡幾,輕視「軟對抗」必將威脅香港國家安全。

其實,這兩篇文章觀其題基本已知其內容,內文充斥着偏頗的政治立場和偏見,對於政府國安教育污名化,對國安導師肆意矮化,對國家安全展覽廳導賞員使命醜化,上綱上線,混淆是非,其極端、聳人聽聞的標題充分說明這個「教育刺針」,雖以教育為名,實為「洗腦黃媒」。其負責人楊穎宇本身就是教育界極端分子、黎智英寫手,在教育界聲名狼藉,潛逃英國後繼續以「教育刺針」不斷抹黑香港維護國家安全工作,針對青年學子進行各種「洗腦」和煽動。

「青年國安大使培訓計劃」之所以遭到「教育刺針」攻擊抹黑,原因是計劃旨在加強青年一代認識國家安全,鼓勵他們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並通過培訓讓這些青年領袖,在其所屬的青年團體及同儕間推廣國家安全信息。推動國安教育既是香港國安法的要求,也是讓國安教育扎根青年一代的必要之舉。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計劃,遭到以抹黑國安教育為職志的「教育刺針」惡意抹黑,其實也是意料之內。

以教育為名實為「洗腦黃媒」

不過,攻擊也要講理據,該報道充斥着荒謬的觀點和內容,例如,借一名參加者「朱仔」一面之辭就嘩眾取寵肆意抹黑,但內文完全沒有拿出具體的證據。甚至連「朱仔」自己都指課程與中學公社科內容大同小異,「首先就講我哋要有一個愛國嘅心,不停重複喺度講國家安全人人有責受益者係人民」,請問這樣正常正當的表述有何問題?

這名「朱仔」不諱言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奇怪的是他抗拒國安教育又要參與及完成培訓,之後又要向「教育刺針」「爆料」,並針對教材及師資發難。他其中一個「理據」是其學校導師點名批評楊穎宇,更是他不能接受。這番話足以揭露「朱仔」以至「教育刺針」的底牌。

公眾記得,2020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歷史科出現爭議,當時楊穎宇任考評局歷史科經理,而他卻利用職權在2020年DSE歷史科考試中,竟然以「日本於1900年至1945年對中國帶來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為題,利用DSE考試宣揚扭曲歷史,公然美化侵略者的荒謬史觀,引起各界極大反感。他當時強辯指只是想激發學生開放思考,但在群情洶湧下最終被迫辭職,自此走上瘋狂抹黑、對抗國安教育之路。

國安導師在課堂上借事件說明香港潛在「軟對抗」,有人利用職權荼毒學生,其立論和理據都是站得住腳,也有事實支撐,楊穎宇的所為已經說明「軟對抗」之嚴峻。「教育刺針」大肆攻擊課程內容,不過企圖為自己「翻案」,更藉機攻擊國安教育。至於報道故意貶損國安導師,更是無聊幼稚,這說明「教育刺針」根本找不到攻擊點,對國安課程的抹黑完全是欲加之罪。

至於另一篇「畢業學員要做國安展覽人肉錄音機」報道,更加莫名其妙,借另一名學員之口,指課程的畢業學員會「被送到國家安全展覽廳做導賞員」,「官方會安排一啲稿畀你照住去讀,佢哋會有人幫你哋進行評分,睇吓你達唔達到標準。」該學員認為這篇講稿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原因是這篇講稿將2019年的修例風波稱為「黑暴」、「顏色革命」、「扶植大批代理人」云云。

將修例風波稱為「黑色暴亂」,是對這場暴亂準確的描述,這不是什麼社會運動、社會行動,而是一場以推翻政府、破壞香港為目的暴亂,暴徒以黑口罩、黑衣、黑旗為標記,是名副其實的「黑暴」,一場有外部勢力參與的「港版顏色革命」,這樣的描述有什麼問題?最可笑的是報道借學員要到展覽廳做導賞員一事大做文章,但這不就是計劃開宗名義的目的嗎?計劃從一開始就表明了培訓青年導師來宣傳國安教育,參加者第一日已經知道,不喜歡的可以不參加。而且,宣傳國安不譴責「黑暴」、不支持維護國家安全,難道要為暴徒,為黎智英唱讚歌嗎?「教育刺針」的報道不但罔顧事實,更是邏輯混亂,顛三倒四,還敢以教育媒體自居,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

造謠造假必須違法必究

其實,「教育刺針」、楊穎宇的底牌早已人所共知,楊穎宇在教育局離職後,獲《蘋果日報》收留,加入黎智英團隊成為寫手一員,並利用《蘋果》宣傳其荒謬的「黃色史觀」。隨着《蘋果》執笠,自知處境不妙隨即遠走英國,但他又不甘心,在英國繼續大搞「教育刺針」,以宣洩當年成為過街老鼠「被追打」的怨憤,以反國安、抹黑香港、「洗腦」學生為職志,「教育刺針」這兩篇偏頗報道就是最惡劣的例子。

像楊穎宇這類教育界敗類,在海外和香港還有不少。面對這些肆無忌憚的煽動、造假、抹黑,不斷挑動市民對國安法、政府的不滿,當局除了以正視聽,嚴辭譴責之外,更要果斷出手。包括要求社交媒體將造謠造假帖文下架,煽動對立的文章,做到違法必究,雖遠必誅,以硬手段打擊「軟對抗」,要讓煽動「軟對抗」者付出代價。

資深評論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