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黃永玉』國際青年版畫藝術家扶持計劃」評審工作會日前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該項目專委會導師、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武將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作為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中國版畫始終以獨特的敘事語言承載着中華文化、民族精神。隨着國力增長,中國文化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青年藝術家應該深扎傳統文脈,從自身創作視角、技巧角度構建書畫語言,記錄時代變遷、彰顯中華文化內涵與文化自信。\大公報記者王珏 北京報道
「此次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以黃永玉命名,非常有價值和意義。」武將說,在黃永玉先生從藝早期,得到過沈從文、馮雪峰等前輩的幫助,而成名後他也從不吝嗇對年輕人的提攜和指點。此外,黃永玉先生精深的藝術造詣以及曠達的處世態度,符合世人對藝術家、文人的所有想像與期待,以其名字命名,有助於傳承先生精神並激勵年輕藝術家。
評選看重版畫展現與文化的關係
他表示,當前,隨着經濟發展、國力的強大,文化藝術也越來越繁榮並受到社會重視。學藝術的青年越來越多,但他們在從藝道路上也面臨不少困惑與挑戰,比如創作壓力、生存困境、市場競爭及外界認可等,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香港『黃永玉』國際青年版畫藝術家扶持計劃」順應了這個需求。
在武將看來,身處當今信息化主導的時代,青年藝術家缺乏引領性的價值取向是其創作大敵。面對龐雜的信息洪流和科技發展,年輕一代接收的信息量大,思維活躍,但也容易陷入價值取向偏離的迷茫。藝術是文化的表象,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琢磨的過程,創作方向長期飄忽不定,找不到價值觀引領,這對創作慾望和熱情都是一種損耗。對此他認為,中華文化積澱深厚,青年藝術家需要深扎文化根脈,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這樣創作才不會淪為無源之水。而如何看待文化,如何用版畫敘事語言展現與文化的關係,也是他對今次評選青年藝術家版畫作品時最看重的核心素養。
出身藝術世家 受黃永玉作品啟蒙
武將1973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出身於藝術世家,傳統文化的薰陶貫穿於他的家庭和人生。祖父武國勛,上世紀30年代就學於京華美專,師從蔣兆和、邱石冥、陶一清、周懷民諸先生,畢生致力於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在繪畫、書法、鐫刻等方面都有獨特理解和不俗成就,晚年多作水墨畫,畫風古樸、雄渾,傳統文化在祖父身上自然存在着,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充滿文化自信。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是畫家,最初的繪畫經驗來自父母的教誨。「父親偏向於自學成才,他沒有受過美院這樣專業機構的訓練,但他平時會積攢很多圖像類的資料,把報紙、刊物上的美術作品剪下來,然後收集在一起裝訂成冊,另外父親積攢了大量的小人書,這些都成為我早期美術啟蒙的珍貴資料。」武將特別提到,就是在這些資料裏,他第一次看到黃永玉先生的版畫作品《春潮》,畫中少年手中拋出去的魚叉,後面挾帶着充滿彈性的魚線,細若髮絲,密而不亂,體現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走上創作之路後,他又接觸了黃永玉的很多作品,黃老一生涉獵的藝術領域非常廣泛,在中國畫、版畫、油畫,還有雕塑、陶瓷、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方面都成就不凡,作品多以傳統文化為題材,體現了他對自然、社會和人性的思考,並從中蘊含樂觀曠達的個人品格,「在那個艱苦動盪的年代,黃先生的作品保持了童真,他把苦難轉化成快樂、轉化為希望,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多元化國際化傳播中華文化
武將於1993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後獲學士學位;2007年又在母校版畫系插圖專業獲得碩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插圖裝幀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他的作品飽含傳統文化意蘊,比如其木刻版畫《民國人物》系列(2012年)刻畫了張愛玲、林徽因、陸小曼等民國人物,「我喜歡沉浸進去,以今人的視角想像那個時代的人物的所思所想、他們的生活、勞作等。」在主導中央美院版畫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學工作時,他強調以書籍為載體探索插圖、裝幀與版畫的融合,並提出「插圖應服務於知識內核」的教學理念,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
「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武將希望,兩地藝術界在增加交流同時,香港能運用制度優勢,以更多元化、國際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聽得懂、看得明的方式,進一步把中華文化帶到世界。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