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中心是香港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金融服務及物流等支柱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無論是創科產業還是傳統產業,企業對應用數據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更需要安全儲存和高效處理的數據中心服務,特區政府亦把數據中心視作其中一個經濟增長點。近年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提供土地,甚至鼓勵改建工廈及利用工業用地等,以推動數據中心在香港的發展。
然而,數據中心耗電量極高。以每平方米用電量計算,數據中心的耗電量是其他類型建築物的十倍以上。究其原因,首先是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電力負荷運算電腦系統;其次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運作的運算電腦系統須配置足夠強大的冷氣裝置,而數據中心的所在地溫度愈高,製冷的耗電量就愈高。因此不少數據中心在選址時會刻意避開炎熱的城市,近年已有企業在北極圈或海底建造數據中心,更有初創研究在地球軌道上建立太空數據中心。
由此可見,香港雖然具備各種其他發展數據中心的優勢,例如位處全球前列的國際互聯網連接能力及頻寬、完備的對外電訊基礎設施等,但在數據中心的耗電量方面,我們仍要多下工夫。過去,香港在規管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益上較為落後,早前立法會通過了《2025年建築物能源效益(修訂)條例草案》,把數據中心全面納入建築物能源效益標準的規管範圍,將現時未規管的獨幢數據中心及在工業大廈內的數據中心這兩類建築物納入規管範圍,待修訂全面生效之後,估計在2035年每年可額外節省約5000萬度電,相等於約15000個三人家庭的每年用電量。但長遠而言,這個程度的規管未必足夠。
在數據中心行業設有名為PUE的標準,這次立法仍然未有觸及。PUE的全名是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即電力使用效率,是世界通用、評價數據中心的指標,計算方式是將數據中心總用電量,除以數據中心電腦設備的總用電量。PUE最理想的數值當然是越接近「1」越好,世界各地的數據中心都在追求這個數值愈來愈低,因為這代表數據中心的電費愈少花在電腦設備以外的其他用電設施上。但在香港,由於炎熱的天氣和相應監管尚待完善,冷氣裝置一般在數據中心佔耗電量差不多超過一半,PUE並不理想。
平衡發展與能源效益
儘管今次修例沒有提出任何對本地數據中心的PUE標準,但內地不少城市都有相關政策出台,以PUE作基準去規範數據中心。2022年,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22年版)》,提出全市禁止新建和擴建PUE為1.4以上的數據中心;去年上海市政府推動數據中心節能技改和結構調整,改造數據中心PUE不得高於1.4,新建數據中心PUE則限制在1.25以下;深圳亦提出PUE不高於1.25的數據中心,才可享用新增能源消費量40%以上的支援。
上述例子說明了一個事實:內地對數據中心在PUE標準的要求愈來愈嚴格。筆者認為,修訂生效後,香港可借鑒內地設立PUE標準的經驗,統計本地數據中心的PUE數值並公開相關資料,同時研究如何鼓勵數據中心降低PUE或設立PUE標準,以平衡數據中心的發展與能源效益。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