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揣着明白裝糊塗 「書店」軟對抗須重視\卓 銘

正當香港書展快將開鑼,近日卻有所謂的「獨立書店」發布「行業生態調查」,聲稱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出版自由和創作自由受到嚴重削弱,並以書展拒絕個別書店的參展為例,試圖「證明」業界遭受所謂「空前打壓」。其實,這樣的「假數據、扮可憐、軟對抗」套路,市民再熟悉不過了。然而,這些「書店」根本是揣着明白裝糊塗,當中有的早有違規「前科」,有的更是掛羊頭賣狗肉,如果意圖繼續誤導公眾、煽動對抗,必然會遭到堅決懲治。

早前有報道指出,今年書展有數間獨立出版社被拒絕參展,至本周日,便有「獨立書店」公布一項所謂的「行業生態調查」,稱現時獨立出版商面對缺乏發行渠道、尖銳題材難以進入校園或申請資助等問題,又引述有人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削弱了創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云云。光聽其一面之詞,好像香港出版業界受到「空前打壓」一般,但事實又是否果真如此?

違規在先博同情扮可憐

第一個問題是被拒參展,這些「獨立書店」或「獨立出版社」被拒絕的原因是否「莫須有」罪名?翻查資料,這些「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其實去年都有獲准參展,但問題是,當時其出售的部分書籍因內容問題而遭人投訴,因此被主辦單位要求下架,但有「獨立書店」在攤位的柱子貼上被禁書籍名稱;又有「獨立出版社」只將部分書下架,其餘則堅持在攤位上出售。

一個基本的事實要搞清楚,香港書展雖然是亞洲最大型的書展之一,但從不代表參展商入場可以毫無門檻,正所謂:入得場,就要守規矩。這些書店和出版社之前不聽勸喻堅持出售被投訴書籍,不是應承擔後果嗎?去年主辦單位沒有即時要求他們離場,已是寬宏大量。反而是相關的「獨立書店」或「獨立出版社」去年違規在先,現在被主辦單位拒絕參展申請,卻裝成無辜受害者,又稱獨立出版社「被扔出門外」,令書展不再全面,這不是典型的「先射箭後畫靶」嗎?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打着「行業生態」旗號的調查,究竟有多少代表性?據其所說,問卷只訪問了19間獨立出版社,雖說香港的出版市場不大,但根據估算,香港現時至少有200間出版公司,涵蓋實體書、電子書、雜誌等多種出版類型,以及不同規模的出版社。19間出版社能代表整個行業嗎?更何況這個問卷調查選取的對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指向性,其結果也就更容易塑造出現時香港出版業界遭受打壓的印象。

事實是,本港的暢銷書不一定都由大型出版社出版,包括本地作家的小說、遊誌、飲食、動物圖鑒等不同題材,也有來自小型出版社。某些人把涉嫌違法的內容當成是出版和創作自由,企圖模糊法律紅線,藉此抹黑香港和香港國安法,不能不令人懷疑背後是別有用心。如今還要舉行記者會,誇大其辭、歪曲事實,其目的已是呼之欲出了。

再退一步來說,近年來香港出版業界確實面對艱難的挑戰,但這些挑戰卻並非來自國安法或政治環境,而是因為市場的轉變。隨着科技進步,現在電子書和網上閱讀工具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紙本書,消費者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是全球的共通情況,過去十多年來,英、法等歐洲國家都有多間連鎖書店先後破產或倒閉,當中甚至不乏有百年歷史的圖書界零售巨頭;在亞洲,日韓每年亦有數以百計的實體書店結業。

意圖抹黑香港的出版自由

香港出版界遭遇的問題不是孤例,尤其高昂的租金成本和市場競爭,也進一步加劇了香港書店的生存壓力。在港島、油尖旺等商業區的租金即便在疫情過後有所回落,仍然令許多小書店難以為繼。但如果把經營困難歸咎於政府堅定維護國家安全、怪罪於國安法,無異於緣木求魚,對於打破業界現時的困局沒有絲毫幫助。

不論某些人喜不喜歡,但時代的變遷要求出版社和書店必須調整策略,適應新時代讀者以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其實香港現時也有獨立書店,利用文青cafe的形式吸引年輕群體和旅客,亦有許多本地出版社積極探索數位化轉型,推出多款電子書並取得不俗反應。就在某些人不斷找藉口說什麼「香港沒有了出版自由和創作自由」,把生意難做的原因跟自己推得一乾二淨之際,仍有很多真正有心經營的業界人士在努力轉型,不管那些人是不是揣着明白裝糊塗,刻意想藉「軟對抗」攻擊抹黑香港,都對其他業界人士付出的努力不公平,更是在拖業界整體發展的後腿。

香港的出版自由和創作自由從來沒有如部分人所宣稱般「受到打壓」,只要不涉及違法嫌疑,創作者和出版商仍能在法律框架內自由表達意見。不主動創新求變,自然會落得被時代淘汰的下場,若然還不斷花心思暗搞「軟對抗」,最後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