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手寫的力量\胡一峰

這幾年,我一直堅持「手寫」,當然,我說的並不是用紙筆書寫,而是使用手機的「手寫輸入法」。對於我的這個選擇,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其實原因只有兩個。其一,中年眼花,拼音輸入法按鍵太多,不易看清;其二,作為南方人,隨着年紀增長,口音越發「返祖」,拼不出想要的字的機率增加。說實話,兩個原因都令人悲傷。

不過,近來讀了一篇網文,倒是給我打了氣。文中說,科學研究證實,手寫對於學習很有幫助。要說這不算新知。從讀小學時,老師便教導說,讀書要眼到手到心到。少年玩心重,老師總把重音讀在「心」上,其實,「手」很重要,一邊讀,一邊摘抄,或者只是在書上劃杠杠,做批註,都有助於理解書中內容。而今讀書多在屏幕上,劃線也在屏幕上,批註摘抄變成選擇、複製、粘貼的一串動作,手雖「到」卻無需「寫」了。

前些年,有幾所大學宣布,畢業生必須手寫一份畢業論文交學校存檔,不知道現在是否還在堅持這樣做;這幾年倒有不少大學給新生郵寄手寫的錄取書,每到錄取季,這總成為例行的新聞。然而,「手寫」的東西讓人稀罕,本身說明手寫之式微。

對於手寫有助於學習,我深有體會,但有時也懷疑,之所以如此,或許因為從在石頭獸骨木板上刻畫道道的古人開始,「手寫」就和「學習」綁定在一起,在幾千年的歲月沉澱下,無手寫、不學習,才成了刻在基因裏的記憶。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隨着「網生代」一代代地成長起來,又一代代地替換掉非「網生代」,「手寫」的記憶或會漸漸淡去直至消散,到那時,書寫和學習便一別兩寬,再無瓜葛了。然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對於殘存着「手寫」記憶的吾輩,保留一些手寫的習慣,在小本子上記記賬、記記事,或偶爾抄抄書,哪怕只是作為一種生活的調劑,也是蠻不錯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