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高文宏議/放寬門檻 吸中小型中概股來港\李惟宏

  圖:兩項金融相關附屬法例的實施,將有助推動香港金融市場向前發展。

近期香港立法會通過兩項金融相關的附屬法例並相繼實施,當中包括提高衍生工具的持倉上限和取消新股認購的混合媒介要約(即發出電子招股章程的同時亦刊發印刷本申請表格),不僅有利於衍生工具市場發展,亦促進新股認購流程全面電子化,有助提升香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香港證監會透過修訂《證券及期貨(合約限量及須申報的持倉量)規則》,將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的期貨及期權合約的現有持倉限額,分別提高50%、108%及43%至1.5萬、2.5萬及3萬份對沖指定資產價格轉變風險的持倉。是次修訂自今年7月2日起實施,將迎合相關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需要,讓市場參與者在管理持倉時更加靈活,亦有助促進衍生工具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

簡化無紙證券收費模式

此外,證監會亦修訂《公司(豁免公司及招股章程遵從條文)公告》,以移除有關准許混合媒介要約的豁免。在取消這項豁免後,發行人將不能再採用印刷本申請表格並隨附電子招股章程;而有關修訂已於今年6月27日起實施。廢除混合媒介要約,將令新股公開發售流程更精簡和順暢,提升運作效率,並與正在推行的無紙證券制度相輔相成,為包括發行人和投資者在內的所有市場參與者帶來裨益。

事實上,港交所早於2021年已逐步推行無紙化上市及認購機制,包括規定新上市的上市文件必須僅以電子形式刊發;而現時無紙證券制度的另一個關注點,就是其新收費模式,當中包括業界最關注的兩項收費,即股份託管費及會員費。筆者建議新收費模式應盡量簡化,平衡各個持份者的權益,務求在新收費模式推出時,可以讓絕大部分業界人士減輕經營成本。業界人士亦認為,新增的部分費用若能通過恆常的方式轉嫁予投資者,將有助業界執行。

除了無紙證券的新收費模式外,市場亦十分注視中概股回流的準備工作。有投行估計,目前有超過200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並推算其中有27家中概股,總市值達到1840億美元(1.4萬億港元),是符合資格回流香港進行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

筆者建議,監管機構除了為在美的大型中概股回流做好準備外,亦可積極協助中小型中概股赴港上市,包括檢視上市規則和門檻要求(例如放寬同股不同權的要求),致力讓香港成為他們首選的上市地,把握好中概股回流帶來的機遇,同時亦有助刺激中小型包銷商、保薦人等業務,實現雙贏局面。

總括而言,兩項金融相關附屬法例的實施,將有助推動香港金融市場向前發展;同時市場亦關注無紙證券制度對業界成本的影響,以及如何為中概股回流提供更多便利渠道,期望監管機構積極聽取業界意見,並作出改善措施,持續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作者為香港立法會議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