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場重要的座談會,會議圍繞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健全對外投資綜合服務體系、促進民營企業更好「走出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主題進行了探討。
這些年來,我國對外投資取得歷史性的成就。去年,我國全行業直接對外投資總額1627.8億美元,是2012年的近兩倍,連續13年穩居世界前三。目前,中國海外投資存量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對外資產規模去年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一。說明「中國投資」的影響力在增強。
但是,當前中國「走出去」企業,特別是「走出去」民營企業,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地緣政治風險,美西方打壓,保護主義上升,也包括金融、法律服務等高端專業服務短缺的風險。
建立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是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任務。「走出去」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遭遇的人才、資金、金融、法律等困難,凸顯了香港的獨特價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化人才樞紐,香港在服務內地企業全球化、助力「走出去」企業維繫與國家及香港特區的經濟聯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正是以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利用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重要體現。
壯大「總部經濟」提升競爭力
服務「走出去」企業是香港的巨大機遇。香港完全有條件打造「中國企業全球化服務樞紐」。一方面,香港亟需拓展高端服務(金融法律等)空間。伴隨「走出去」企業的步伐開闢更廣闊的市場,是香港高端服務業發展壯大的契機。
另一方面,利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低稅制、普通法、國際金融中心),吸引「走出去」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財資中心,助其扎根香港。這既能為「走出去」企業降低金融風險和減少不確定性(如資金港、美元結算),也能強化與壯大香港「總部經濟」,提升整體經濟活力與競爭力。
香港地位獨一無二,不僅是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更是國家整合全球資源、規避風險、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支點。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需進一步做好「超級聯繫人」角色,強化與內地協同及規則銜接,聯合打造「中國企業全球化服務樞紐」乃至「中國版全球化樞紐」,實現「企業走到哪,香港服務跟到哪」。
據商務部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7萬家。而這兩年企業出海的步伐顯然在加大。在「走出去」企業中,若有5%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其數量便可達到約千家。這一規模不僅將顯著推動香港「總部經濟」的發展,更能帶動相關行業全面繁榮。既能服務國家戰略,香港的「蛋糕」也能做大,何樂不為?
為此,建議特區從官方和民間雙重發力。首先政府高度重視,組建專業服務平台,整合金融、保險、會計、法律、貿易、入境等資源,服務「走出去」企業。同時支持「走出去」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及財資中心。在保持普通法、資金自由流動優勢基礎上,創新打造「中國需求+國際標準」服務模式。
建立信息分析與反饋機制
其他還包括:在香港構建風險管理中樞,降低出海企業合規成本;深化離岸人民幣市場,降低「走出去」企業匯率及資金無法流動風險;升級人才戰略,培養既懂內地又懂香港的國際型專業服務人才;鼓勵民間設立服務「走出去」企業的專業平台;推廣「併船出海」模式,強化與內地協同。打造「中國企業全球化服務樞紐」,需內地支持,特別是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較多的省份。需建立信息分析與反饋機制,使香港服務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善用鄉會、社團力量,發揮香港同鄉社團及海外鄉會組織的網絡優勢,作為連接「走出去」企業與香港的情感、信息與服務紐帶。
此外,要設立專業研究機構,研究趨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前瞻性預警和決策參考。同時將一些內地「走出去」企業利用香港優勢實現自身大發展並貢獻香港經濟的個例進行推廣,供各方借鑒。
香港當前經濟面臨一些挑戰。但機遇與挑戰總是並存的。服務內地「走出去」企業是一塊大蛋糕,香港藉機發展的空間很大,就看我們是否意識到、並能夠接到這實現高端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潑天富貴」。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