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際金融論壇/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與中國實踐\吳曉青

在全球氣候變暖與生態退化的雙重壓力下,人類正站在生態文明轉型的關鍵節點─從《巴黎協定》的全球共識到「雙碳」目標的各國實踐,可持續發展已從理念倡導邁入行動深水區。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戰略全局,不僅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更通過地方實踐探索出一條「保護與發展協同」的新路徑。其中,貴州依託山地生態優勢推動綠色轉型的探索,成為觀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窗口。

作為長期參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我深刻體會到:生態文明建設絕非抽象的理論探討。我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ESG(環境、社會、治理)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新坐標,探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對世界的啟示與合作路徑。

ESG: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坐標

全球仍有約20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每年約700萬人因環境污染過早死亡,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把衡量發展的標尺。面對嚴峻挑戰,ESG理念正成為衡量發展的新標尺。從企業實踐到國際共識,ESG不僅是風險防範的工具,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引擎。其核心特徵體現在兩個維度:

其一,以創新為帆,突破綠色技術壁壘。從「中國ESG榜樣企業」看,隆基綠能用十年時間將單晶硅片成本降低82%,推動光伏電價從每度1元降至0.2元(人民幣,下同),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平價上網,相當於為地球種下20億棵「碳中和之樹」;中國華能建成全球首個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江蘇金壇鹽穴電站,利用廢棄礦洞存儲清潔能源,破解風光發電「看天吃飯」的難題;貴州茅台與雙良節能合作實施「煤改氣」,年減排二氧化硫9500噸、二氧化碳102萬噸、節水500萬噸,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綠色技術完美融合。這些實踐表明,技術創新正重構傳統發展路徑,ESG不是口號,而是用創新回答「如何讓發展與自然共生」的全球命題。

其二,以責任為錨,重構商業價值邏輯。ESG的價值更在於將生態責任轉化為經濟動能:華為5G智慧燈杆使城市照明能耗降40%;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每行駛1萬公里減少碳排放2.3噸;赤水河流域通過「生態賬戶」累計發放綠色貸款超2000萬元,惠及千餘農戶,戶均增收約800元。當企業在減排中獲得市場認可,當農民在護綠中實現增收,ESG便不再是「選擇項」,而是「必選項」──它用市場的邏輯證明,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是最好的商業價值。

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坐標

貴州的實踐,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微縮畫卷,也是破解「保護與發展兩難」的中國方案。

一是守護生態本底。貴州森林覆蓋率已達62.81%,形成對比的是全球森林覆蓋率平均為31%。守護不是封存,而是讓生態「活」起來:通過生態廊道建設為瀕危物種黑葉猴開闢遷徙通道,借鑒雲南大象保護經驗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託智慧監測系統在草海濕地構建「一羽一翎皆可追蹤」的數字化保護體系,實現生態管理從經驗治理向精準施策升級。

二是科技賦能轉型,用創新解鎖綠色密碼。貴州將大數據深度融入生態保護:銅仁「生態眼」平台實時監測2.6萬個生態點位,守護森林健康;六盤水鈉離子電池技術成本較鋰電池下降25%,為全球清潔能源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三是生態資源變資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州通過生態銀行模式激活自然資本:截至2024年底,全省林業碳匯交易額達2547萬元,覆蓋3.3萬畝林地,減碳超13萬噸。

全球合作:人類命運的未來坐標

生態文明建設沒有袖手旁觀的獨行俠,只有同舟共濟的踐行者。基於實踐情況,提出三點建議:技術共享方面,貴州「生態賬戶」經驗已複製至東盟國家,助力老撾、柬埔寨保護熱帶雨林;中國華能的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為全球風光發電提供儲能解決方案,其核心邏輯是將廢棄礦洞轉化為「綠色電池」,這種「變廢為寶」的思路同樣適用於發展中國家。

資金共融方面,中非共和國薩卡伊電站(裝機容量15兆瓦)為首都班吉及周邊區域約13萬居民提供清潔電力,年減排二氧化碳8.4萬噸。資金合作既要注重解決「燃眉之急」的輸血,更要注重「授人以漁」的造血。

治理共治方面,探索建立「全球ESG最佳實踐庫」,整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中國ESG評價體系,定期發布《可持續發展進展評估報告》,引導企業可持續發展,並探索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實驗室」,重點攻關跨境生態修復、瀕危物種監測等技術。

(作者為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www.iff.org.cn)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