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黃仁勳道出美對華封禁失敗的關鍵\卓 銘

英偉達CEO黃仁勳日前受邀在中國第三屆鏈博會開幕式上致辭,不論是黃仁勳改穿唐裝亮相、首次用中文進行致辭,還是其一年內三度訪華的頻率,不僅說明了英偉達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實際上也反映了全球科技巨企對中國發展、中國創科前景的巨大信心。數十年來,中國科技已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領跑」,今日甚至已成為推動全球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國家發展勢不可擋,這就是香港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最大底氣。

低估中國創新的人「極天真」

世界各國都在研究中國成功的原因,西方媒體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析,但往往都站在西方中心論、居高臨下去看問題。而美國當局千方百計封殺中國、封禁高科技對華出口,也反映了美當局完全走錯了方向。黃仁勳在這次的演講中,用一句話道出了關鍵:「任何低估中國創新與製造能力的人,都極其天真(Deeply Naive)。」筆者認為,中國創科發展勢不可擋,除了關鍵的制度因素外,還在於兩點:

第一,中國擁有極其龐大的創新人才庫。根據一項美國智庫調查,在2022年時,全球已有近一半頂尖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大專院校,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頂尖AI研究人員更有近四成來自中國大學,而中國大學畢業生的佔比甚至超越了美國本土畢業生。而光是英偉達平台上,中國便有多達150萬名開發者。

隨着美國特朗普政府持續加大對海外人才的打壓,加上中國政府近年不遺餘力地深化改革開化,擴大市場准入,原來有意留在美國發展的頂尖研究人員,有越來越多轉而選擇中國。加上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投入,中國科技人才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例如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募集了近7000億元,並在今年4月宣布出資600億元為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提供早期資金;杭州的夢想小鎮更成為中國AI人才的聚集地,「杭州六小龍」之名如今已是名震天下。

第二,中國保持開放合作態度。與美國ChatGPT長時間閉門造車,恍如軍備競賽式看待科技競爭不同,不管是DeepSeek,還是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騰訊混元,這些得到全球廣泛應用的AI大模型,從發表至今一直以開源形式開放予全世界。這不但打破了技術壁壘,讓AI發展從算力競賽轉為效率創新,為AI產業樹立了新的標杆,更重要是展示了中國在AI領域的實力、自信和開放態度,讓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技術人員共同合作,在一個巨大平台上進行探索和創新。這是中國為全球創科發展提供的全新方案,也在新時代下走出了一條技術突圍和生態重構的新路徑。

當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以及科技封鎖,不止針對中國,也為全球合作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穩因素。但即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地緣政治複雜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加快重構,現實是,如今中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超過30%,自「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其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更在疫情後的全球復甦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回過頭來看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擁有「內聯外通」獨特優勢的特區,國家科技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國際化環境和人才優勢,內地科技企業與全球合作的成功案例,更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抓住「奇跡」帶來的龐大機遇

首先,香港必須堅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內地科技企業的合作。例如與DeepSeek、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合作自主研發AI應用,或與小米共同探索智能硬件的國際市場,早前香港科技大學便已跟深圳企業合作開發AI醫療診斷系統,顯示出兩地合作的巨大潛力。

其次,要繼續善用國際化優勢,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和資金,繼續以盛事形式舉辦更多國際活動,吸引全球人才和企業集聚香港。今年4月,有18間重點企業表明將於香港設立全球或地區總部,或建立研發中心,其分別來自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及生命健康科技等高新產業領域,已證明不少海外人才和企業均看好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潛力。

「中國的供應鏈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是黃仁勳對中國之於世界重要性的直白論斷,也是越來越多外企不惜逆美國之意爭取中國市場的關鍵原因。香港也必須抓住這個「奇跡」帶來的龐大機遇,通過深化與內地的合作、發揮國際化優勢,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為自身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並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