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一「都」一「港」 協同發展

發展局計劃在屯門龍鼓灘填海,並重新規劃屯門西部,提供300公頃新發展土地,以產業導向規劃,打造「智綠產業港」。這一發展規劃與北部都會區建設相輔相成,「都港」攜手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和創科發展。

根據發展局公布的方案,一「都」一「港」分工不同。智綠產業港聚焦四個核心產業:綠色及新能源業、先進製造業、循環經濟、現代物流業及內河碼頭,旨在發展高附加值、綠色科技及物流產業,強化香港國際航運及創新科技中心的角色。北部都會區主打創新科技、跨境商務及高端專業服務,重點發展深港河套科技園、新田科技城及高端服務業,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及深港合作的橋頭堡。

另一方面,兩者功能互補,可獲協同發展之效。譬如智綠產業港的先進製造和綠色技術可為北都的創科提供產業化支持,北都科研成果則可通過智綠產業港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應用。內河碼頭的現代化物流功能,可服務北都的跨境貿易需求。換言之,都港實現「研」至「產」的完整產業鏈。

就交通而言,屯門龍鼓灘與北都厦村及洪水橋、新田及羅湖等核心區鄰近,兩者可共享交通基建。計劃中的北都鐵路和公路可提升屯門西和北都的連繫。內河碼頭的現代物流功能亦可與北都的跨境物流對接。

龍鼓灘原計劃作住宅發展用途,但由於該地靠近赤鱲角機場,建築物高度受到限制,加上香港已有了北都的大量土地供應,建樓不再有無地之虞,因此特區政府調整發展規劃,將之改劃為先進的創科產業用地,反映特區政府因地制宜、因勢制宜和因時制宜的靈活施政作風。特別是,智綠產業港最快可在2029年推出首塊用地,彰顯了提速提效。

兩大發展區同時推進涉及更具體的產業分工、人力及資源運用,特區政府要有頂層設計和高超的協調能力。財政緊絀之下,如何鼓勵更多國際及民間資本參與也是至關重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