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澳洲會計師公會扎根香港70周年,大中華區分會前會長任德煇(Ronald)一家堪稱會計世家。任德煇繼承父業,從事審計工作;女婿梁祐庭活躍於投資銀行界,專注企業融資與首次公開募股(IPO);女兒任嘉恩則在銀行從事風控及轉型項目。一家同為會計師,卻在不同領域發展。
他們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不僅見證了香港財會行業的變遷,更親歷了香港回歸前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他們的個人軌跡,正是香港經濟角色轉型的生動寫照。\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1977年,任德煇遵從父命從澳洲學成返港,加入父親的會計行,並於1987年成為合夥人。當時的香港,正值製造業北移的浪潮初起。「那時的財務報表並不複雜,數字準確就足夠了。」他回憶說,當時客戶多為在珠三角設廠的港商,處理「來料加工」稅務是家常便飯,「當時稅局對來料加工企業實行半稅制,一半算香港、一半算內地。」
文化差異成難忘插曲
香港回歸成為重要轉折點。任德煇親歷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制度轉型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關鍵時期,既堅守專業精神,也推動行業現代化。1997年後,香港資本市場發生巨變,「最大的不同是資金流向逆轉了。」他表示,中資企業來港上市成為主流。從紅籌股、H股到後來的中概股,他帶領團隊將國際會計準則引入內地,協助內地企業滿足香港乃至全球的上市要求。
「這是個互相學習的過程,我們了解內地稅法,他們學習國際準則。」他笑稱,早年陪同內地商家進行審計時,「山東公司來港上市,頓頓飯都要喝白酒」,文化差異成了難忘的插曲。
千禧後助內企「走出去」
進入21世紀,接力棒傳到了女婿梁祐庭(Kelvin)手中。現任公會大中華區分會副會長的梁祐庭在資本市場領域擁有逾20年經驗,專注於中資金融企業的融資與IPO,活躍於AH股市場,協助更多內地企業在港融資「走出去」,親歷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角色的轉變,其職業生涯幾乎與中資企業「出海」大潮同步。
「香港的角色,從『引資入華』轉變為『助中企出海』。」作為投行資深人士,梁祐庭專注IPO市場,見證了從外資主導到中資活躍的變遷。近年中美博弈加劇,他觀察到新趨勢:中概股加速回流,港交所簡化上市規則,沙特、東南亞企業也開始嶄露頭角。「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沒有改變,但服務對象從外資變成了內地企業。」
賬本由紙質轉為數字代碼
同樣是公會會員的女兒任嘉恩(Alison),從小接觸會計界,她的職業發展體現了會計專業的多元出路與跨界價值。她從外資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管理部門起步,十年後轉戰銀行界;從企業清盤重組,到現在主導銀行的跨部門轉型項目。「會計不只是核對數字。」她認為,邏輯思維和風險管理能力才是核心價值。面對人工智能(AI)衝擊,她毫不擔憂:「AI能處理重複性工作,但戰略判斷、溝通協調永遠需要人來完成。」
這個會計世家的職業故事,折射出香港經濟的蛻變歷程。任德煇接過父輩的捧後,見證了製造業時代的稅務變遷,梁祐庭推動了資本市場的「中資出海」,任嘉恩則實現了跨界轉型。他們手中的賬本,從紙質憑證變為數字代碼;服務對象從外資入華到中資出海,香港始終是連接東西方的橋樑。變的是橋上的車水馬龍,不變的是香港所代表的專業與信任,以及作為東西方「超級聯繫人」的獨特角色。